---------什麽是「移情」和「反移情」?-----
移情, 簡單的來說就是來訪把過往中的重要客體,或者是來訪他所期待所幻想的重要的人,他把這些期待和幻想投註在咨詢師身上。
反移情, 和來訪者在一起所發生的情感體驗和幻想,包括身體的反移情。
在咨詢中,在來訪身上發生的就是移情,在咨詢師身上發生的就是反移情。 在我們的人際關系當中,移情和反移情其實也是在不斷的發生的,在人際關系中也是普遍存在。
如果簡單的移情進行分類,移情是無處不在的:
例如,一個來訪,她從小就被拋棄了,但是她後來是知道她的親身母親的,她始終都覺得母親是虧欠她的,因為母親從未跟她道歉過,而她卻一直在等待著母親的這個道歉,她會對自己的母親有很多的攻擊幻想,她有時候也會說巴不得她的母親死掉,她會非常的恨,不管是在她的夢裏還是在她的意識層面她都會有非常多的恨在裏面,她其實是一直寄養在別人家裏的,對於她來說其實從小就有害怕被拋棄的恐懼,包括可能對她來說她在胎兒的時候就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孩子,在別人家裏是寄人籬下的,所以她一直都是很迎合和討好。
但是有一個小片段很有意思,咨詢師跟她說什麽,她很快就忘記了,再跟她說她又忘記了,她會經常很快的忘記一些東西,她後來告訴咨詢師說其實她很早就是這樣的,但是她不敢告訴咨詢師,她會害怕咨詢師不高興,她覺得咨詢師可以承接她這一點。等她在強壯一些的時候,咨訪的關系再確定一點的時候這些所有的方面都會促使她的自由聯想的發生,更能深入的工作!
後來在這個時候咨詢師做了一個詮釋「你好像很難把我給你的一些好的東西,真正的吸收進去,但其實即便是在現實中你的媽媽給到你的一些好的東西,你也很難吸收進去....」釋義完後她當時非常的悲傷,她說到其實很多親戚都跟她說過她媽媽對她的好,包括她媽媽曾經在一些電視節目中去給她道過歉了雖然很間接,但她其實也很難接受媽媽跟她的道歉,媽媽其實也很難承受自己內心的內疚也一直不敢直接面對她。
這個來訪在治療中會很迎合咨詢師,但是唯一有一點就是付費,我們一般是要提前一個療程或者一個月付費但是她不同,一定要等治療後付費,總是讓咨詢師催她付費,她也不是不付費,就是想讓咨詢師催她,後來咨詢師就問她,你是不是覺得你母親虧欠你的,所以你要拖欠我們的治療費呢,其實這個移情來訪自己其實就並沒有完全的意識到。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負性的移情,有的來訪一開始上來就會各種的否定這個治療師,其實這是來訪在移情中的一個貶低和攻擊,來訪會讓治療師感覺被審視,或者認為是來訪看不上自己等等,這個時候治療師一定要堅定,不要一開始就去解釋這個「移情」,治療師很穩定的站在那裏對治療是有幫助的,但是如果治療師因為承接不了這種移情去給來訪換一個治療師,這個治療很可能不會有下一次,因為他覺得你不好你也覺得你不好了!一些邊緣性人格結構的來訪會經常這樣,一上來就會表現一些憤怒和攻擊的東西
------ 移情的分類 ------
正性的移情: 來訪者把治療師當作生活中Ta感覺到被善待的某個重要他人或幻想中期待的重要他人,在治療情境中表現對治療師信任、尊重、渴望、依戀、理想化等。一定程度的信任和尊重是構成工作同盟的基礎。
負性移情: 來訪者把治療師視為過去經歷中某個給他帶來傷害、挫折、痛苦或壓抑的物件,在治療情景中,原有的情緒轉移到了治療師身上,而表現出恐懼、擔憂、憤怒、不滿、拒絕、敵對、被動、抵抗、貶低等。
「迎合」是一種反移情,很容易被忽略! 來訪希望治療師喜歡她,害怕治療師不喜歡她,害怕治療師會拋棄她,來訪是害怕治療師的,這是一個負性的移情!
「情欲性」移情: 可以包括性,但不一定是性,男女之間的曖昧的表達,可以帶來一些愉悅,這個是建立在超我的,如果來訪對治療師產生了「情欲性」的移情的時候,他其實很難表達的,他會害怕被拒絕,會羞愧。
對於有「情欲性」移情的來訪,治療師沒有相應的喜歡和回應,或者說治療師太害怕了,太抵抗了,反而會讓這些東西更加的醞釀出來。
「色情性」移情: 會有很直接性的指向性,,這些是一些很邊緣的來訪者,他一開始就可以和治療師去談。尤其是邊緣性的女性她們的確會以色去誘惑男性的咨詢師,對男性咨詢師比較危險,對女性咨詢師沒那麽危險!
------ 如何對「移情」進行工作?------
發展「移情」和理解移情是動力學治療師最重要的治療技術之一
1)在安全且中立的氛圍中探索來訪者的情緒和情感
2)幫助來訪者在安全有陪伴的空間中重現過去
3)協助理解中人際情景中來訪者的反應
4)對過去內化的客體關系在此時此刻反映的分析;
5)對移情成分中過去內化了的客體關系的分析;
6)對自我、超我及本我和它們內在之間沖突的分析;
康伯克(1987)認為, 內化的客體關系不應被視為反映過去的真實客體關系。在更多情況下,它們反映了現實與幻想中(常常是極端扭曲的)這種過去客體關系的內化,以及在本能驅力衍生物的啟用和投射作用下,針對它們進行防禦的結合。
------ 「移情」的作用 ------
1)發展移情和理解移情是動力學治療最重要的治療技術之一
2)在安全且中立的氛圍中探索來訪者的情緒和情感
3)幫助來訪者在安全有陪伴的空間重現過去
4)協助理解在人際情景中來訪者的反應
------ 「反移情」的分類 ------
「一致性」反移情: 治療師能夠感受到來訪者的情感狀態,其實就是同頻,同頻本身就具備治療意義!在那個黑暗的地方有人和他堅定的站在一起!
「互補性」反移情: 治療師體驗來訪者生活中重要他人的情感狀態,例如在咨詢過程中,咨詢師會感到很厭煩的感覺,這也是這真實生活中他人對來訪感到的厭煩。如果咨詢師一直停留在這個厭煩中,就會形成一個「投射性認同」!
「盲點」反移情: 治療師根本無知無覺!來訪完全理想化治療師了,所有的理想化其實都是一種攻擊!
我們和「精神官能症性」結構的來訪溝通,通常會有以下感受: 正常、能接受能涵容消化的情感(情感起伏不會太大,透過1-4次評估感受)
我們和「邊緣性」結構的來訪溝通,通常會有以下感受: 強烈而漫溢的情感,身體反應比較強烈(一開始的情感沖擊就會蠻大,會覺得你會傷害他,他會特別小心翼翼,會有很多的攻擊和試探,會激發治療師很多強烈感覺的,如果治療師太快的能感受到這些那麽這個人是有比較邊緣性的人格)
我們和「精神病性」結構的來訪溝通,通常會有以下感受: 頭暈目眩、來訪說的東西會很清晰但卻讓我們治療師感覺很模糊、解體恐懼(來訪的很多描述就像中黑洞裏,完全要把來訪撕扯掉,好像就沒有靈魂,或者就在一個黑洞裏,來訪有可能不會直接的告訴治療師,例如會有莫名的焦慮)、寒冷
下面我們可以用三張圖來更形象的說明一下:
--- 樹與「精神官能症」性結構的人---
「神經性」人格結構就像上圖的樹一樣,它其實像人一樣已經長成了,它只是枝幹出了一點問題,要成長男人或女人,出了一點問題,我們把那個樹幹給砍掉了,它還是可以穩穩的站立在那裏,不用擔心這顆樹會倒下!
樹與「邊緣性」人格結構的人(如圖示):
「邊緣性」人格結構的人,就是我就是一棵樹,但是它邊上就是不穩,它的枝幹本身就是不穩的,所以它會需要很多保護著我本體的支架支撐著,甚至拿很多的布纏繞著裹著。就如一個邊緣性結構的人,它做為一個人的主幹是不穩的,所以它會有非常多的人際纏結,那麽多的人際纏結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他,讓他能還維持一個穩定。
樹與「精神病性」結構的人(如圖示):
「精神病性」結構的人,可能我們會有時候特別在森林裏會看到有一些樹它表面上還活著,或者你遠遠的看它還很不錯,可是它的內在或者是它的根是空的,可能都不需要什麽外力,碰碰它,它可能就倒了,很多精神病性結構的來訪者,就像這顆樹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