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專攻「硬科技」的公司,安聲科技創立後的最初幾年間聚焦於技術研發,累計掌握逾120項自主專利智慧財產權,做到了行業領先、國內唯一。與此同時,安聲科技的經營業績節節攀升,先後完成8輪融資,投資方包括九合創投、北極光創投、祥峰投資等知名機構,估值躋身獨角獸行列。
作為華為鴻蒙智行旗下的熱門車型,問界M9自釋出以來持續熱銷,其成功背後,離不開鴻蒙座艙、智慧駕駛等前沿技術的加持。
在整車噪音控制方面,這款車同樣頗具亮點,透過整車主動降噪技術和靜謐車身設計,確保120km/h勻速行駛時噪音低至60.8dBA;同時還配備「私密聲盾」功能,透過主駕頭枕音響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二排乘客的交流私密。
不過,鴻蒙智行並非國內首家探索降噪「黑科技」的國內企業。
早在2016年,一家名為安聲科技的公司就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這家公司主要面向B端企業客戶,提供終端嵌入式智慧聲學系統化解決方案。公司依托自研的聲全像技術,在三維空間聲場建模、仿真、控制等領域完成突破,實作三維主動降噪、空間音訊、定向傳音等多種空間聲場控制技術。
過去八年間,安聲科技在空間降噪等智慧聲學領域取得不少令業界矚目的技術成果,相關產品和解決方案已經批次落地。
在汽車領域,安聲科技從聲音傳播特性和心理聲學入手,基於聲全像和頭傳遞相關傳遞函式,衍生出全像聲場控制和虛擬聲場渲染兩大工程手段,包含一系列車艙聲音以及噪音管理技術,為汽車行業提供整車聲品質控制與管理。
此外,安聲科技還將智慧聲學技術套用於家電和3C數位等行業中,幫助家電企業從聲源處降低電器整機外部噪音,改善使用者體驗;並為耳機廠商提供智慧耳機全鏈路解決方案,支持客戶產品快速量產上市,致力於打造體驗極佳的智慧耳機產品。
安聲科技總經理徐銀海介紹,公司在上述行業均取得階段性成績。以智慧耳機為例,安聲科技幫助客戶打造了2023年亞馬遜最暢銷的耳機,幫助客戶實作了單品從月銷幾千台到近十萬台的躍升。
截至目前,安聲科技已經與多家領先的汽車、耳機和家電品牌企業達成深度合作,助力合作夥伴提升技術水平胡產品競爭力。
「先同步後異步」 科學家創業與團隊協作的挑戰
2016年,前華為產品經理劉益帆開始謀劃創業,找來了他讀本科的師弟、在樂視擔任研發工程師的徐銀海,以及他的弟弟、時任美國普渡大學教授、聲學專家劉洋帆。三人均認為,「硬科技」領域機會很大,尤其是尚屬藍海的聲學領域。
鉆研聲學技術多年的劉洋帆成為公司的首席科學家,劉益帆和徐銀海分別出任CEO和總經理。不久後,公司組建了一支規模不大但品質很高的研發團隊,其中不少來自普渡大學這樣的頂級名校。
擁有眾多聲學及相關領域專家的安聲科技,是典型的「科學家創業」團隊。最近幾年,在二級市場的追捧下,以科學家為骨幹的創業公司並不鮮見。
安聲科技實驗室
出身學界的創業者有自己的優勢——對技術理解更深入,研究工作立足於業界前沿,更容易做出顛覆性的產品。但他們的短板也很明顯:不確定如何實作供應鏈的落地,以及怎樣把產品做到自己、客戶和消費者都能接受的狀態,還有怎樣實作商業模式落地等等。
為了克服這些天然短板,安聲科技在誕生之初就格外註重核心管理層的能力多元化。除了擔任技術一號位的劉洋帆,劉益帆負責外部市場拓展與資本運作,而徐銀海聚焦技術研發和創新、供應鏈和產品落地等工作。三者相互配合,同時,根據公司發展調整職權範圍。
但不同角色的隔閡依然不可避免。徐銀海回憶,公司創立早期,身在美國的科學家們對於國內團隊不夠信任,覺得「他們只能做一些簡單的工程性的事情」。
對此,唯一的解決方案是虛心學習。程式設計師出身的徐銀海此前並不通曉聲學,劉洋帆給他講了大量聲學演算法領域的底層知識,比如怎樣理解和套用波動方程式,三維空間如何建模,聲學模態分析,等等。
幾個月後,徐銀海開始與科學家們語言「同頻」,「他們說的東西我懂,我也能把技術落地的難點向他們講明白;慢慢地,他們覺得你的需求是對的,就會努力配合你。」雙方產生共鳴後,團隊運轉和互相配合也就流暢起來。
「這是一個先同步、再異步的過程。」徐銀海說。
科學家與工程師們的密切配合,讓安聲科技的技術落地有了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面對一項新技術,整個團隊能夠從原理和邏輯上來推導和計算它的潛力,並透過仿真工具進行驗證,而非盲目為之設定邊界。
有時候,這套方法論能夠起到超出預期的效果。「例如,在做仿真時可以實作3個分貝的降噪,最終實作到產品上,降噪效果達到了十幾個分貝。」
在時機成熟後,徐銀海和團隊透過發掘行業客戶,順利完成從實驗室到市場的飛躍。安聲科技之所以能夠「鯉魚躍龍門」,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較好地平衡了研發與產品、技術與商業的關系,繞開了科學家創業的潛在陷阱。
「領先半步」耳機領域快速破局
自2019年蘋果AirPods Pro風靡全球,降噪功能迅速成為耳機行業的「標配」。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2023年全球真無線耳機(TWS)的出貨量約為2.95億台,其中蘋果、三星、小米等消費電子大廠占據約52%份額,其余市場則被中小品牌所瓜分。
顯而易見,這是一塊集中度不高、大中小品牌均能找到目標使用者的市場。
另一方面,耳機是一種高價值的易耗品。徐銀海帶領團隊在進行使用者調研時註意到,許多使用者在遺失了一只AirPods Pro後,往往不舍得花費數百元購買單只蘋果耳機,而是寧可花更少的錢,換一只效能更好、續航更長、更加個人化的中小品牌耳機。
市場需求意味著新的機會。安聲科技於2020年開始布局耳機賽道,不久之後就成為業內知名的ODM廠商之一,業務範疇覆蓋了從ID設計、結構設計、聲學設計到整機測試、軟硬體開發至量產的全流程。
一家總部位於深圳的耳機品牌,希望推出售價100美元左右的中高端主動降噪耳機,安聲科技和該品牌花了8個月時間進行產品打磨,上市後前三個月的月銷量從5000台沖高至5萬台以上。首款合作產品賣爆後,該耳機品牌把其他主力產品的訂單也交給了安聲科技。
幫助品牌商快速放大銷量,是安聲科技打動合作夥伴的基本能力之一。一家面向海外市場的耳機品牌廠商和安聲科技合作後,兩年實作8~10倍的銷量增長,單品月銷量從幾千台增至近十萬台;在美國市場的退貨率從十幾個百分點,大幅下降至4%左右。
「對於已經成熟的產品形態,比如AirPods這樣的入耳式耳機,我們的優勢是‘內功’。」徐銀海說,「我們能夠以蘋果產品一半甚至更低的成本,做到綜合效能相近,甚至大部份效能更優秀。」
他表示,中小品牌的決策鏈條較短,關註點是如何更高效地賺取利潤。對於這類客戶,安聲科技能夠透過提供成熟技術和產品,幫助他們快速實作營業規模的擴大,以及營收和利潤的增長。
另一方面,面對新的產品形態,安聲科技提前建立了技術儲備,從而在市場開始升溫時率先吃到蛋糕。
例如,目前市面上的半入耳和開放式耳機不具備主動降噪功能,而安聲科技有空間聲場控制的能力和經驗,能夠快速匯入主動降噪、定向傳音等功能。「我們很快就能實作產品落地,做到‘人無我有’。」
徐銀海認為,To B業務的本質是「變」。
「如果客戶不變,你沒有任何機會。如果你握有突破性、顛覆式的技術,那麽當客戶的需求產生變化時,他們就會找到你。」
在耳機領域,安聲科技的前瞻性技術正受到越來越多潛在大客戶的關註。
「大公司比較看重我們的新技術,經常會有一些品牌商問我們,你們的開放式耳機降噪做得怎麽樣了,半入耳耳機與蘋果相比效能如何。」徐銀海說,「面對中小客戶,我們提供的是利潤增長;面對大客戶,我們提供的是技術創新。」
安聲科技采用「領先半步」的發展戰略:它依托於成熟的產業鏈,有效控制成本和交付速度,同時確保技術領先競爭對手半步,從而在市場發生變化、新需求萌生時,第一時間把握機會,完成從技術到產品的轉變。產品的持續銷售,又讓安聲科技獲得客戶和消費者的持續反饋,為把握市場脈搏、規劃研發方向提供了堅實依據。
「第一性原理」 重塑汽車聲學體驗
安聲科技團隊最早嘗試在空調等大家電上實作主動降噪,很快吸引了知名家電企業的興趣;隨後,他們又涉足車圈,將整車主動降噪作為重點研發方向。
經過一系列試錯後,團隊將解決方案收斂為在汽車座椅頭枕上搭載聲學解決方案,除了能夠實作主動降噪,還能實作真正的車內不同區域獨立音訊,以及空間環繞立體聲等功能,而非僅僅調低某一區域的喇叭聲音。
徐銀海認為,將座椅頭枕作為車內主動降噪的關鍵點,體現了「第一性原理」。
安聲科技汽車主動降噪方案
「以往汽車做降噪,往往需要在底盤等各個區域設定傳感器、采集聲音和震動,最後再去做降噪。」他說,「我們把降噪的核心區域放在了人乘坐的位置,因為主動降噪的最終受益者是‘人’,而非整個車內環境。」
這一力求抓住本質的產品方法論,再加上安聲科技在智慧聲學領域深厚的內功,取得了良好效果:在理想情況下,安聲科技的解決方案可以降低近20分貝的噪音,車輛行駛時也能有10分貝左右的降噪效果。
簡潔的解決方案背後,是日復一日、不斷精進的技術研發。
安聲科技的研發團隊精英雲集,但也甘於放下身段去下「苦功夫」。此前圍繞家電降噪,他們做了約1,600組實驗;車輛降噪系統復雜度更高、難度更大,實驗規模高達數萬組。
聲學實驗裝置售價高昂,一套動輒數十萬乃至上百萬元。為了節約成本,安聲科技從2017年起花費一年時間,自主研發采集系統,可實作最多32通道采集,延遲達到納秒級。再加上自研的仿真演算法,研發人員無需上車,就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車輛降噪模擬實驗,極大提高了技術研發和產品驗證效率。
「技術研發和成千上萬組的實驗結合起來,工程化才能做得好,我們才能領先大部份公司。」徐銀海說。
目前,國內不少車企開始在新車型中搭載主動降噪技術,但實際效果差強人意,使用者感知不強。徐銀海認為,目前車內大空間主動降噪仍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行業認識到了使用者需求,正在慢慢布局,但仍需要一定的發展過程。
在他看來,問界等知名汽車品牌配備主動降噪等聲學功能,對於安聲科技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這塊市場的使用者教育,還是要靠知名品牌去完成,我們在後面做支撐。」徐銀海說,「對我們來說,這種商業模式更現實一點。」
「小步快跑」技術與商業的雙重突破
過去八年間,安聲科技在徐銀海的帶領下,采取了穩紮穩打的策略。不同於許多科學家創業企業的急於擴張,安聲科技選擇在技術上不斷打磨,逐步探索那些技術更為清晰、需求確定性更高的賽道。
這種謹慎的策略不僅讓安聲科技避免了盲目擴張的風險,也讓它能夠在汽車、耳機和家電這幾個市場中保持靈活性與韌性。更為關鍵的是,這種做法為公司贏得了寶貴的試錯機會,使得每一步的技術研發和商業嘗試,都能夠以更加精確的步伐向前推進。
徐銀海介紹,公司直到2021年才開始逐漸加強商業化,在此之前,公司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發與技術積累上,避免過早追求市場規模而犧牲技術的深度與穩定性。2023年,公司實作了收入規模的跨越式增長,與2021年相比增長了5倍,而今年預計將增長2倍左右。這一增長背後,是公司不斷最佳化技術與市場對接的成果,也是團隊規模從十幾人擴充套件至600多人的見證。
盡管安聲科技在短短幾年間迅速擴張,成為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科技公司,但與一些傳統的聲學技術巨頭相比,安聲科技依然是一個的新興玩家。徐銀海坦言,盡管公司已經取得了不錯的進展,但依然面臨著巨頭的競爭壓力,「我們肯定沒辦法在別人已經成功的領域與其競爭。」他說,安聲科技更像是一艘便於掉頭的小船,能夠在巨浪中迅速調整航向,探索那些尚未被充分挖掘的高風險、高收益的領域。
對於未來發展,徐銀海強調,安聲科技仍將保持「領先半步」的策略,在技術與商業之間保持平衡,而非僅僅聚焦於最尖端、最前沿的智慧聲學技術突破。「在現狀與最終目標之間,我們要去搭建橋梁,技術要能夠落地和商業化,能夠帶來正向的現金流和客戶反饋。」
「這是一種‘小步快跑’的感覺,我們會把目標拆解成更小的步驟。」徐銀海說,「仰望天空的同時,我們仍然要看著腳下。」這種務實且高效的步伐,為安聲科技的永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未來的技術與商業雙重突破提供了充足的動力。
文章由「2024富比士中國·最具影響力華人精英TOP 100評選」組委會撰寫
聲明:以上調研結果是商業合作內容,用於調研的部份/全部數據來自合作方和第三方,相關觀點及結論均基於以上數據研究得出,不作任何投資指引和參考。
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