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心理咨詢師會故意說些來訪者討厭的話來激怒來訪者,以此來讓來訪者對咨詢師表達憤怒嗎?

2021-03-31心靈

表達憤怒是一種宣泄的方法,如果咨詢師認為宣泄情緒就能有療效,那麽有可能會采用這種策略。

但是,這已經是120多年前的理論了。

最早老佛爺和沙可學催眠的時候,還覺得宣泄是有效的,透過催眠誘導來訪者進入催眠狀態,把潛意識中壓抑的東西表達出來。

後來,催眠變成了自由聯想;再後來,變成了兩個人都坐著的訪談。

可是後來老佛爺發現,宣泄雖然重要,但是阻礙宣泄的這一部份更重要。

這一部份就是最早的壓抑,後來演化為防禦機制、ego、自我心理學。

所以從【癔癥研究】的理論看來,與其關註宣泄,不如關註來訪者為什麽?怎麽樣壓抑的。這部份更有價值。

而且就算關註宣泄,也不能讓咨詢師去激怒來訪者呀!

因為來訪者需要宣泄的,是內在現實!

內在現實,是來訪者的幻想,不是客觀事實。

而咨詢師現場的挑釁,是一種客觀事實,此時來訪者表達的,是被此刻的咨詢師激發的憤怒,而不是一直以來自己內在的情緒。

實際上在移情的作用下,來訪者反而會更深刻的壓抑自己對咨詢師的憤怒。比如,來訪者有一個嚴苛的父親,來訪者對他的情感是又怕又恨又有愛。

可是,恨的這一部份,會帶給來訪者巨大的焦慮,一方面他擔心父親的反擊,另一方面會體驗到愧疚。因此直到成年,對父親的情感是害怕和尊敬。

於是在咨詢室裏,來訪者將這種情感轉移給咨詢師,他自動的進入一種敬畏狀態,對咨詢師言聽計從。

此時,咨詢師意識到了來訪者對自己的憤怒,因為過分的言聽計從,讓咨詢師感到十分矛盾,自己好像總是有一種沖動,去指導來訪者如何生活;同時又有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覺。咨詢師無論怎麽做,都不能保持中立,都覺得自己會變成一個沒有同理心、強勢的人。

和來訪者的父親如出一轍。

於是咨詢師準備澄清這部份——要多次澄清、多次面質,才有可能讓來訪者意識到,自己被壓抑的憤怒。

意識到了,就是一種宣泄。

而此刻咨詢師如果去直接挑釁來訪者,結果大機率會讓來訪者覺得委屈,或者莫名其妙。

實際上是正中下懷,因為咨詢師完美的復刻了來訪者的父親,逼著來訪者做一件他不想做的事情。完成了一組投射性認同。

即便咨詢師不是動力學取向的,他也不會用這種方式去和來訪者工作。

比如行為主義的治療師,在使用暴露療法的時候。看起來咨詢師是準備強化來訪者表達憤怒這個行為,因此試圖使用激怒他的方式來讓來訪者表達出去,並且預設這種表達可以帶來一種正強化。

但實際上,來訪者如果過去不能直接表達憤怒,說明他對於表達憤怒這個行為是有負面評價的。

咨詢師透過挑釁的方式讓來訪者表達憤怒挑釁行為,本身就會形成一種懲罰,破壞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的租房關系。

同時咨詢師也沒有辦法評估到來訪者表達憤怒之後是如何評價自己這個行為的,來訪者的認知是否會形成另一種懲罰。

所以這個操作是非常外行的行為。

歡迎關註微信公眾號:心理小廚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