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主題為「亞洲與世界:共同的挑戰,共同的責任」的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26日在海南博鰲拉開帷幕,共有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0名代表和來自約40個國家和地區的1100余名記者參會。年會議題設定呼應各方關切,設立「世界經濟」「科技創新」「社會發展」「國際合作」四大板塊數十個議題,從不同領域深入分析當前亞洲與世界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當日,博鰲亞洲論壇釋出兩份旗艦報告,其中,【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行程2024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認為,亞洲是後疫情時代世界經濟增長的中流砥柱,中國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超大市場規模將給世界帶來巨大紅利。彭博社稱,投資者密切關註今年博鰲論壇年會,特別是中方會就經濟發展、投資環境和開放承諾發出什麽樣的訊號。英文媒體「BNN Breaking」新聞網稱,博鰲亞洲論壇所展現的是一種樂觀和力量,它反映出本地區不僅在全球經濟挑戰中生存下來,而且正在蓬勃發展。在全球努力應對經濟不穩定之際,亞洲的經驗為戰略規劃和區域合作的力量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多國政要共襄盛會
博鰲亞洲論壇主辦方釋出的訊息顯示,包括哈薩克總統托卡耶夫、諾魯總統阿迪昂、斯裏蘭卡總理古納瓦德納、多明尼克總理斯凱裏特、柬埔寨國王顧問團主席洪森在內的多國政要應邀出席年會。【環球時報】記者註意到,托卡耶夫此次是10個月裏第三次訪華;中國與諾魯今年1月24日復交,僅過了兩個月,阿迪昂就對中國進行國事存取並出席博鰲亞洲論壇,格外引人關註。多明尼克則是加勒比海上7.4萬人口的島國,斯凱裏特此次正式訪華選擇兩國建交20周年之際,也具有特殊意義。去年7月卸任首相、完成柬埔寨政府權力交接後,洪森首次以新身份到訪中國。【環球時報】記者從博鰲亞洲論壇處了解到,除上述外國政要外,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總幹事鄧鴻森、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秘書長柯曼、巴基史坦前總理阿巴西、美國前商務部長古鐵雷斯、斯洛維尼亞前總統圖爾克等嘉賓也受邀出席年會。
自2001年創立以來,博鰲亞洲論壇從小到大,「博鰲聲音」不斷增強,成為立足亞洲、面向世界的具有影響力的全球性交流平台。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宋微26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加勒比國家和太平洋島國領導人的參與彰顯博鰲亞洲論壇超越區域的影響力,廣大開發中國家希望透過該平台探討如何應對阻礙全球發展的問題和挑戰,在共識的基礎上提出開發中國家的方案和主張。
此次論壇年會的主題同時強調「亞洲」同「世界」的關系與互動。作為嘉賓參加此次年會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義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亞洲是全球經濟的活力源之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等區域內的一體化合作為全球化註入正能量。在全球化面臨轉型挑戰的當下,世界更加需要亞洲的賦能。
彭博社26日稱,中國博鰲論壇拉開帷幕,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前景、亞洲經濟增長前景和清潔能源的未來成為論壇的焦點。「博鰲論壇開始討論地緣政治和貿易」,俄塔社26日以此為題報道稱,今年博鰲論壇年會的關鍵議題包括國際貿易體系支離破碎的危險和地緣政治風險,包括俄烏沖突和巴以沖突造成的風險。「BNN Breaking」新聞網稱,從全球安全和經濟穩定到科技創新和社會發展,博鰲論壇力求聯合專家共同制訂包容性增長、社會公平胡環境保護戰略。
在亞洲建取代中國的「替代供應鏈」可行性不大
「亞洲仍將是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地區」,【報告】稱,盡管面臨各種外部經濟挑戰,亞洲經濟增長和地區經濟一體化的動能仍然強勁。在相對強勁的消費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支持下,2024年亞洲經濟增速有望高於2023年,達到4.5%左右;2024年亞洲GDP規模占全球比重預計為49%,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
在貿易與投資方面,【報告】指出,亞洲有望扭轉2023年的下行趨勢。當前,亞洲數位貿易加速發展,旅遊業復蘇加快,RCEP等經貿安排持續推進,亞洲價值鏈和產業鏈重構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積極效應有望逐步顯現,亞洲貿易與投資也將因此增添新動力。【報告】還指出,亞洲區域一體化行程持續推進。從2022年數據看,全球對亞洲貨物貿易的依存度保持穩定,達到38.8%。中國和東協的貨物貿易中心地位保持穩定,中國的貨物貿易出口競爭力優勢明顯,對其他亞太經濟體出口貿易持續增長。
在介紹當日釋出的【報告】時,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李保東表示,當前世界經濟未能回到疫情前的增長軌域。層層迷霧之下,亞洲各國經濟波動性在加大,但也呈現出巨大韌性。【報告】預計,2024年亞洲經濟增長和地區經濟一體化行程仍然能保持強勁勢頭,中國、印度、印尼、沙烏地等亞洲開發中經濟體增長前景仍然非常好。中國經濟具有強大的韌性和潛力,是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永續發展的中流砥柱。
「在亞洲建立取代中國的‘替代供應鏈’可行性不大」,對於外界高度關註的產業轉移對地區一體化以及中國的影響,【報告】寫作團隊成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原副校長林桂軍2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近年來,一些產業鏈確實存在轉移情況,但總量不大,背後的影響因素很多,例如中國國內的政策調整,以及美國等西方國家采取的「近岸外包」和吸引制造業回流的措施。林桂軍援引【報告】內容稱,中國保持了在亞洲中間品貿易中的主導地位,在22種交易量最大的主要零部件產品中,20種依然由中國主導,希望取代中國主導地位難度是比較大的。他同時觀察到,近年來,圍繞中國的電信零部件、蓄電池和馬達械貿易量增長明顯。
26日釋出的另一份旗艦報告【永續發展的亞洲與世界2024年度報告】聚焦零碳電力與綠色發展,指出亞洲是全球人口最多、經濟增長潛力巨大、能源消耗和減碳壓力最大和挑戰巨大的地區,打造零碳電力系統對亞洲實作碳中和、實作綠色發展意義重大。
「必須與中國更緊密地融合」
近期,中國舉行了一系列展現高品質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盛會。24日至25日,以「持續發展的中國」為主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4年年會在北京舉行。論壇期間,許多國際組織負責人和工商界代表表達了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高度認可。外交部發言人林劍26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外界的這份信心源自於中國經濟的行穩致遠和高品質發展,也來自於中國超大的市場規模、完備的產業體系、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以及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
26日,美國聯邦快遞集團總裁兼執行長芮思博在會見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時表示,中國市場充滿活力,聯邦快遞對中國的經濟前景充滿信心,高度贊賞中國政府吸引外資、最佳化營商環境的一系列舉措,將不斷探索在華投資機會。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政策顧問、巴基史坦「讀懂中國」論壇理事長紮法爾2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預計將達到5%,這將對世界經濟傳遞一個非常積極的訊號。各國如果想從中國的經濟開發中受益,就必須與中國更緊密地融合,而絕非「脫鉤」。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26日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期間表示,目前中國出現的一些產業結構調整是正常的,一方面反映了世界經濟趨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國需要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利用國內外資本一起推動新質生產力的提升。「我相信中國可以在相對不利的國際環境下保持相對穩定、快速的發展,也相信中國還是世界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有能力、有可能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作出約30%的貢獻。」
【環球時報赴博鰲特派記者 趙覺珵 李虹 劉彩玉 熊昕儀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柳直 甄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