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的,他們的子女從父母那裏繼承的不僅僅是財富。
我有個朋友,是海外某銀行中國機構的董事。
機緣巧合,我曾經在他家裏住過一個月。
對我來說,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與資產階級親密接觸,有些許感悟,和大家分享一下。
1.不同的職場視角
剛到他家,在沙發上聊天。聊到我的工作,他說:「你還年輕,趁著年輕……」
就此打住,一般我們的長輩會說:努力工作;考個證書;處女朋友;多玩一玩。
我萬沒想到他的走向是:「趁著年輕,把愛好發展成專長,拿一個專業評級。」
當時我一臉問號,我從來沒有聽過這種論調。他接著說:
「每個人前五年的發展是差不多的,工作經驗的累積達到了,就升到組長了。但是到你三十歲的時候,你這個人是否有趣,你的個人魅力,會成為你再次進步的資本。那個時候,你的專長會成為你和別人技能交換的資本,也是重要的社交手段。所以,你現在要為你的三十歲鋪路了。畫畫也好,鋼琴也好,遊泳也好,要做出選擇,然後精進了。」
實話實說,我第一次聽到這種觀點。
2.不同的知識傳授渠道
當時聊到銀行、金融,我就問了一個我一直以來的困惑:余額寶的每日收益是可以人為控制的嗎?
當時他只說了四句話:「貨幣基金是靠買賣債券收益的,賬面上記錄的是債券到期的收益,在債券價格高於到期價格時,想提高收益的時候賣出浮盈債券就可以了。」我立刻就懂了。之後還引申出了貨幣基金的風險來源,歷史上貨幣基金出現過虧損的時間、國家、公司名,以及國內唯一一次貨幣基金危機和當時的收益。
當時剛入行基金幾個月,一直有這個困惑,關於貨幣基金的凈值計算和會計核算的各種書籍我一直在翻,帶著這個問題就是找不到答案。
他的四句話,頂的上我幾個月的閱讀,老師的幾個小時授課。
3.不同的成長環境
他的孩子在上二年級,各種課外班一對一,學的都是什麽機器人技術。和我們的語數英物化很笨不一樣,這個就不提了。
我想說的成長環境是他的孩子所在的環境。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和他孩子的一次遊戲。孩子過來對他說:「爸爸,你能陪我玩拍賣的遊戲嗎?」然後大概就玩了起來。大概規則就是,雙方的貨幣是有限的,然後對公共池中的一堆玩具競價;然後雙方還能互相交易。(規則簡單,畢竟二年級。)
玩到一半我的朋友開始騷操作了,他開了一張50的支票要購買孩子5塊錢拍下的玩具,然後又開了500的支票買了孩子10塊錢拍到的玩具。企圖透過這種手段收購孩子的所有玩具。
終於在他要以1000萬購買最後一件玩具的時候被孩子識破了,孩子嚷著:「你耍賴。」並要求他把一張50萬的支票兌換成現金。
當然,我眼前的這一切不過是一個父親在遊戲裏欺負著自己的孩子玩。但是這個遊戲裏透露出來了:杠桿經營、支付手段影響M2通貨、通貨膨脹、庫存保值、信用與擔保等等我在大學裏學到的知識點。這些知識對我來說是理性的,對孩子而言是感性的,他不懂什麽是通貨膨脹,但是他能最後把這一切看透然後總結出一個:「你耍賴。」這就夠了。畢竟和這個孩子打對手盤的是一個曾在資本市場混跡了三十余年的老將。
未來,對我來說死也想不明白的經濟現象,對他來說可能只是溶於血液的理所當然。
4.不同的人脈網路
和他孩子手拉手一塊玩的女孩,可愛、機靈、潛力無窮,並且她爸是國內某保險高管。
我就不說什麽了。
5.缺點
這些孩子不是天使,他們有缺點。
在家裏只有這孩子和我的時候,這個孩子直接把吃剩的盤子留在桌子上等我來洗,(我並沒有參與晚餐),也會把衣服直接扔在地上等我,或者someone把它扔進洗衣機。
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會覺得物質充盈、生活便利是理所當然的。
很多事情不會親力親為,也不懂得感激。
所以我覺得,比爾蓋茲的孩子如果有他父親的財產,他們會像普通人一樣活著。但是一旦破壞了他們的溫柔鄉,逼著他們去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能力來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們這些普通人,很可能就不是他們的對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