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澎湃新聞】;
2024年12月6日上午,寧波大學體育學院2023級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會在體育學院行政樓408會議室順利舉行。寧波大學體育學院官網 圖
據寧波大學體育學院官網訊息,2024年12月6日上午,寧波大學體育學院2023級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會在體育學院行政樓408會議室順利舉行。
寧波大學體育學院官網 圖
本次博士研究生開題報告會由浙江大學叢湖平教授、上海體育大學曹振波教授分別擔任開題答辯主席,上海體育大學陸穎之教授、朱政副教授、寧波大學趙亮教授、金青雲教授、王新雷教授、楊鑠教授、趙曉光副研究員、周喆嘯副教授作為開題答辯委員出席報告會。2023級博士研究生汪順、翟曉慧、劉冬雪、陳敘、李文龍分別進行開題報告。本次答辯會嚴格按照寧波大學博士研究生開題流程進行。
寧波大學體育學院官網 圖
其中,2023級博士研究生汪順,開題題目為:【基於無標記動作辨識與分析系統的200公尺混合式精英運動員技術的運動生物力學研究】。
該題目一時引發熱議,有網友評論:「這題目高深莫測啊!」【體壇報】曾報道,汪順的研究生畢業論文,研究的是「汪順200公尺混合式技戰術如何提高」。跟解剖麻雀一樣「自己研究自己」的這篇論文,得到了導師的誇贊。
澎湃新聞記者註意到,作為奧運冠軍,汪順此前赴寧波大學讀博就曾引起輿論關註。
汪順2013年成為上海交通大學的本科生,2023年6月完成在北京體育大學的碩士學業,目前是寧大體育學院運動人體科學方向的2023級博士研究生。他是繼石智勇之後的第二位在寧大就讀的奧運冠軍。
據甬派APP此前報道,去年9月15日晚上的寧波大學2023級新生開學典禮上,奧運冠軍、寧大體育學院2023級博士研究生汪順透過視訊,代表全體研究生新生發言。
發言中,汪順回顧了自己的成長之路:「23年前的今天(2000年9月15日),雪梨奧運會開幕。那一年我6歲,開始練習遊泳。命運的齒輪由此轉動,激發了最初的夢想,也成就了我的人生。與泳池相伴,每天遊到雙手泡到泛白發皺。擺臂、換氣、踢腿,枯燥而單調的訓練,是我最基本的生活節奏。不論是東京奧運會奪得200公尺混合式金牌,還是打破歐美選手長達17年的壟斷,還是在全運會上勇奪六金,都是我對選擇的堅定和熱愛的回應,這份緣於運動生涯的堅持,從未改變。」
澎湃新聞記者註意到,此番汪順博士論文開題討論的話題,其實在他此前的競技訓練中已經有套用。
上述甬派APP報道介紹,在奪冠之路上,汪順特別感謝了寧波大學體育學院學生創新團隊研發的競技遊泳無標記辨識與解析系統。
甬派APP記者了解到,該系統基於深度學習演算法、人工智慧解析及時間分割技術,實作對運動員遊泳全程的運動過程采集。相較於傳統的捕捉運動員水下動作,需要在手肘、肩胛等關節處貼上像膏藥一樣的標記點,該系統不需要貼標記點,只需要在水上水下架設相關裝置,利用這套系統就可完整實作遊泳運動員在水面以下和水面以上各重要數據及三維模型、運動軌跡等指標的輸出,進而幫助教練員定量分析運動員的運動姿態和技術動作細節,修正不合理動作和習慣,促進運動成績的提升。
「競技體育離不開先進科技的支撐,站在科研角度看待平時訓練,發現仍有很多可以深入研究的領域,寧大體育學院學生創新團隊研發的競技遊泳無標記辨識與解析系統,為國家遊泳隊科學分析訓練效果提供了極大幫助,我也參與計畫測試,為他們立誌科創報國、集智攻關的精神所感動。」汪順說,體育科技將大有可為,「我將專攻運動人體科學方向,乘勢而上,潛心鉆研,為職業生涯賦能,為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