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中國建造」奔向「中國智造」

2024-12-12心靈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中國建築科技展「助力中國建造」展區一角,機械臂正在搬運建築材料。
中國建築集團供圖
綠色智慧的建築長啥樣?城市中的新房子暗藏哪些新技術?怎麽把規模龐大的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在位於北京市首鋼園區的中國建築科技展,這些問題能一一找到答案。
此次展覽以「科技賦能美好生活,創新引領中國建造」為主題,設有「共建和諧城市」「拓展幸福空間」「助力中國建造」三大主題區,透過實物、沙盤、模型等形式,集中展出167項中國建築數位化、工業化、智慧化發展的新成果、新技術和新套用。
近日,記者來到中國建築科技展,一睹中國建築的新鮮「黑科技」。
城市更具韌性,生活更加智慧
陜西西安幸福林帶計畫,四川成都環城綠道模型,國內第一個新能源公交車庫……走進中國建築科技展「共建和諧城市」主題區,一項項智慧城市、韌性城市建設計畫成果映入眼簾。
「喝一杯咖啡的時間,新能源車主就能開著充滿電的愛車出發」。展區內,記者看到一座600千瓦的超級充電樁。利用這座充電樁,新能源車只需充電5分鐘,就能實作300公裏的續航距離。
「相較於普通充電樁,我們研發的超級充電樁功率密度提升了25%,充電效率高達96.34%。此外,這台充電樁的響應速度較普通充電樁提升了95%,功率變換響應時間不到150毫秒。5分鐘充電300公裏的續航距離,折算下來,相當於一秒鐘可以充電一公裏,大大提升了新能源車的充電效率。」該展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5月,深圳市寶安區首座一站式「光儲充放」超充站正式投運,其中就配備有6台600千瓦超級充電樁、13台180千瓦直流雙槍快充樁和2台60千瓦V2G充放電樁,首期能滿足34輛新能源汽車同時充電。
隨著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持續增長,運用靈活便捷的充電樁,成了構建智慧城市的重要舉措。在中國建築科技展「共建和諧城市」主題區,不僅展出了這些打造智慧城市的突出技術,「宜居城市」「韌性城市」等展區也有不少城市建設中的創新成果。
位於「韌性城市」展區的城市生命線營運管理平台,展示著一座微型城市沙盤,即時呈現城市燃氣、供水、排水、隧道、橋梁等基礎設施執行情況。
「這個平台能起到風險監測、預警作用。」展台工作人員介紹,以城市內澇專項監測為例,該平台可以在雨前雨中階段,根據降雨趨勢,結合城市管網等數據,提前進行全程推演。當城市水位逐步升高且達最大負荷,平台將進一步判斷城市是否會出現積水、積水具體位置、深度等。而後,這些內澇預測結果可以報送至相關管理單位,提前進行預警響應,降低內澇損失。
「除了排水內澇,平台沙盤還展示有燃氣泄漏、橋梁超載和國內首條正式投運的武漢大東湖汙水深隧監測等情況。利用這個平台,可以協助提升70%的風險排查率,降低60%的事故發生率,助力城市提高重大風險和突發事件防控能力。」展台工作人員說。
舊改「老房子」,新建「好房子」
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街道,佇立著一座淺黃色的5層小樓——西城區樺皮廠胡同8號樓。今年1月,這棟住宅樓的新樓主體結構封頂,至此,一座原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老破小」搖身一變現代新居。而這個過程,僅用了3個多月時間。
「樺皮廠胡同8號樓是北京市首批以‘原拆原建’模式進行更新改造的試點計畫,也是我們舊改‘好房子’的一次成功嘗試。」展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通常來說,對城市中的老舊樓房進行原拆原建,時間普遍以年為計。而樺皮廠胡同8號樓的舊改工程之快,秘訣就在於「像造汽車一樣建房子」。這背後,創新運用了中建海龍科技原創研發的C—MiC技術(混凝土模組化建造技術)——根據房屋功能分區,將建築規劃為不同的混凝土模組,每個模組中的機電、裝飾裝修等環節都在工廠進行高標準預制,再將預制好的混凝土模組運輸到施工現場,吊裝組建成整棟建築樓房,大幅提升施工效率。
樺皮廠胡同8號樓舊改計畫的成功「變身」,是中國推進老舊住房改造的一次積極嘗試。眼下,中國城市發展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向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並重階段,國內現存的大量舊房,面臨著墻體結構損壞、基礎設施老化、空間布局有限等問題。
如何推進舊改工程?中國建築科技展展出了中國建築的「舊改秘訣」。
在「拓展幸福空間」主題區,記者走進一間整潔明凈的樣板房。樣板房裏,客廳、臥室、廚衛等功能分區明確,家居設計充滿巧思,降噪隔音等功能先進。「我們的舊改房樣板間突出展示中國建築集團的舊改‘五字訣’,也就是診、拆、改、防、提。」該展台工作人員說。所謂診,即科學「診脈」,診斷舊房子的結構安全、全屋滲漏、保溫節能、廚衛反臭、圍護隔音等情況;拆,即高效拆除,使用機械化拆除手段,實作亞靜音化拆除和拆除後再利用;改,即構造精改,保障所改路線用電更便捷,改後內墻功能多樣化、外墻防滲並保溫等;防,即預防侵害,比如衛浴地漏防臭、隔音門窗墻防噪音、數智安防防盜等;提,即舒適提升,透過電梯加裝、適老化設計提升便捷度,加裝抗震元素提升抗震效能等。
目前國內既有建築面積達數百億平方米。舊改「老房子」,不僅有巨大的市場空間,也將在更大範圍內提升居民住房舒適度。中國建築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集團創新套用12項新技術、16種新產品及材料、6種新工藝等創新成果,因地制宜、「對癥下藥」,實作舊房改造品質提升,從「老房子」變成「好房子」。
讓老百姓住上「好房子」,還要從住房增量方面下功夫。
展區內的另一間樣板房前,參觀人群排起了長隊。走入房間,燈光、音樂、窗簾隨即自動開啟。在這裏,每處空間都暗藏玄機——點下遙控按鍵,客廳便從大空間的聚會模式「一鍵變身」成隱秘舒適的觀影模式;廚房面積雖小,但收納空間充足、功能齊全;臥室內,櫃體尖角處均實作「倒角設計」,空調出風可以「智慧追人」,避免溫度不適……
「目前,國內的住房需求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這些新房子中的智慧細節,既涵蓋適老化和兒童友好設計,也有提升住房舒適度的技術巧思,目的就是要讓更多新房子成為居民住得舒心的‘好房子’,不斷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質。」中國建築集團有關工作人員說。
施工更高效,建造更智慧
如今,不僅越來越多新房子、舊房子正成為智慧舒適的「好房子」,在建造過程中,各種新裝備、新方案也在助力打造更安全、更可靠的中國建築。
移動儲能裝置,原位3D印表機,物聯網智慧安全管理系統,智慧安全帽……中國建築科技展「助力中國建造」主題區,展出了不少科技感十足的建造產品。其中,一座「空中造樓機」模型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
「‘空中造樓機’是中建三局自主研發的超高層建築施工智慧裝備整合平台。以前的房屋建造,利用傳統模架施工,功能構造相對單一,施工效率低,作業空間也比較受限。而‘空中造樓機’就像一座位於高空的‘移動工廠’,整合施工裝備和材料堆場等功能於一體,工人可以在造樓機內實作鋼筋捆紮、樣版安拆等多個模組的施工作業,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展台工作人員介紹,一座「空中造樓機」,承載力通常超過3000噸,可以抵禦14級大風,相較傳統的施工平台,其承載力和剛度提高了3倍以上。
更智慧的建造手段,還搭建起了一座座更綠色低碳的新建築。在中國建築科技展室外展區,「房—車—網」融合綠色智慧住宅產品、「光儲直柔」四維能源裝置等一系列創新科技產品引人註目;輕質仿真光伏元件幕墻外觀與普通的石材、鋁板等建材無異,卻能實作綠色發電,搭配的儲能系統還能顯示即時發電數據。
「我們創新提出了多項綠色低碳建築綜合解決方案。比如,我們采用光伏建築一體化技術,充分利用屋面、立面空間布設光伏,研發了光伏遮陽多功能一體化單元幕墻系統。我們還推出了氣候適應型被動式節能設計策略,可以自動調節建築溫度,達到節能目的。」中國建築集團有關負責人說。這些更安全、更舒適、更綠色、更智慧的建造手段,將助力越來越多建築成為「好房子」,也將持續提升建築產品品質、科技含量,更好賦能行業發展。(本報記者 廖睿靈)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12月11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