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戀人的回避,本質上是為了保護自己、避免受傷。
回避型戀人在相處的過程中,你會逐漸發現,他們對於建立親密關系抱有極度的抗拒和不信任態度。
因此,他們會不斷地透過各種方式進行「考驗」,並刻意疏遠自己的愛人。
一旦遇到問題,他們傾向於選擇沈默,而不是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面對分歧,他們更傾向於使用「冷暴力」這種消極的方式來應對,而不是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他們似乎總是把自己包裹在一層厚厚的殼裏,既不願意敞開心扉提出自己的訴求,也不願意透過溝通來解決感情中的問題。
他們的行為常常讓人摸不著頭腦,你似乎永遠無法直觀地感受到他們內心真實的情感,不清楚他們到底愛不愛你,需不需要你。
你每向他們靠近一步,他們似乎就會後退一步,這種若即若離的態度讓人感到無比困惑和無奈。
那麽回避型戀人,為什麽永遠在逃呢?
1、內心深處,他們往往對愛持有懷疑態度,缺乏接受愛的勇氣 。
對於回避型戀人而言,表達自己的需求似乎成了一種「羞恥」的行為。
他們害怕一旦開口,就如同「乞丐」般向他人乞討愛,這種感覺讓他們深感自卑,甚至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因此,他們的行為模式常常會將伴侶推入一個「不愛」的預設框架中,然後以此為證據來驗證他們內心的預設:「看吧,我早就說過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愛,TA果然是不愛我的。」
舉例來說,
你可能會發現,你的伴侶常常表現出對你的關心和管束的不滿,似乎總在嫌你管得太多。
他似乎在感情上有所保留,不願過多投入,並經常流露出失望的情緒。
當你試圖與他親熱時,他可能會刻意回避,讓你感到困惑和不安。
在這段親密關系中,你渴望兩人關系越來越親密,但他卻似乎總在與你保持距離,更喜歡獨來獨往。
不幸的是,你可能嫁給了一個具有回避型特質的男人,這類男人在面對伴侶的靠近時,往往會選擇主動推開。
他們內心渴望得到伴侶的愛,但一旦感受到伴侶的親近,他們又會感到極度不安,因此會下意識地選擇逃避。
這種矛盾的行為模式,使得他們在愛與逃避之間搖擺不定,給伴侶帶來了無盡的困擾和痛苦。
2、他們內心深處缺乏安全感,導致難以將他人真正納入自己的世界。
在親密關系中,個體通常會經歷一個將伴侶納入自我的過程,這是維系戀愛關系的重要心理機制之一。
然而,對於回避型戀人來說,情況卻截然相反。
他們傾向於在自我與他人之間築起一道高高的壁壘,難以與伴侶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
他們常常抗拒接受伴侶的觀點,也很難讓伴侶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
這種防禦機制源於他們的不安全感。
他們害怕一旦對伴侶產生過度的親密依賴,就無法掌控這段關系,更無法確保對方會一直對他們好。
因此,他們寧願選擇保持距離,也不願意冒險去嘗試真正的親密與融合。
這種心態使得他們在戀愛中難以敞開心扉,也讓他們與伴侶之間的關系始終難以達到真正的深入和親密。
3、回避型戀人的回避行為往往源於內心深處對他人的不信任,他們更傾向於依賴自己而非他人。
這種心態的形成可能與他們的原生家庭經歷有關,因為在成長過程中,他們可能經歷了太多的不如意。
也許是父母的冷漠,也許是家庭環境的壓抑,這些經歷在他們心中埋下了「愛等於傷害」的種子。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逐漸形成了一種「只依靠自己,避免投入愛以防範傷害」的思維模式。
即使成年後身邊有了可以依靠和傾訴的人,他們依然習慣性地選擇只依賴自己,關閉了向他人尋求幫助和建立親密關系的選項。
當伴侶試圖靠近他們,增進感情時,他們的不安全依戀系統反而會被觸發,小時候得不到父母關愛的痛苦記憶也會被啟用,導致他們做出逃避行為。
這是一種心理學上的「強迫性自我依賴」。
因此,當我們看到 回避型戀人的「冷漠」時,也應該理解這種冷漠背後可能與他們的原生家庭和成長環境密切相關。
他們已經適應了這種異常的環境,形成了獨特的依賴風格,並在進入親密關系後繼續延續這種行為模式。
回避型戀人選擇回避,其核心動機是出於自我保護,以避免可能遭受的傷害。
這種應對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暫時減輕他們的壓力,但長期來看,卻可能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
這種持續的回避行為對個體的身心健康構成了不小的威脅。它可能誘發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導致內心的掙紮與不安。
在親密關系中,這種模式也可能導致雙方之間的隔閡逐漸加深,最終可能造成關系的破裂。
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我有兩點建議。
第一,接納並尊重對方的情緒。
當回避型戀人想要暫時退回到自己的小世界時,作為伴侶的你,應當學會成為一個配角,給予對方足夠的空間和時間。
不要急於將其拽出,以免加重其抵觸感。
在這個過程中,你只需要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保持耐心和理解。
第二,學習並掌握溝通的技巧。
當矛盾和沖突出現時,如果你的伴侶習慣性地選擇逃避,那麽你需要用更加成熟和理性的態度來引導對方。
透過「強者思維」,你可以逐步幫助對方認識到,真實的自己是可以被接納和理解的。
向對方傳達出你並不會因為他們的畏懼和逃避而離開他們或放棄這段關系的資訊,這有助於增強他們對關系的信心,從而逐漸改變他們的回避行為。
願你能逐漸引導對方走出回避的陰影,共同建立一個更加健康、穩定的親密關系。
❤ ️ 看完三件事:
如果你覺得這篇內容對你挺有啟發,我想邀請你幫我三個忙:
謝謝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