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一直撕扯「遭遇偷拍酒店該不該負責」,酒店不如先行動起來,積極采取各種防範措施。
【編者按】
一段時間以來,酒店、民宿偷拍事件再度引發廣泛關註,人們在關註偷拍亂象背後私密問題的同時,也試圖找出「為何偷拍屢禁不止」的原因。
自11月19日起,新京報調查新聞部陸續推出「酒店偷拍黑產調查」系列報道,新京報評論部同步推出「打擊酒店偷拍黑產」系列評論文章,以探尋亂象背後的本質,助力更好解決酒店、民宿偷拍頑疾。
▲記者從網上購買的一款防偷拍檢測儀器,具備「鏡頭探測」功能和「紅外探測」功能。新京報記者 熊麗欣 攝
文
| 胡棲安
近來,每發生一起酒店偷拍事件,都能引發公眾對私密保護的擔憂。
據新京報報道,9月下旬以來,電商平台上部份防偷拍檢測裝置的銷量暴漲。有商家表示,店內一款帶有探測偷拍網路攝影機功能的儀器今年6月發售,至今累計銷售量已超過25000台。有網友表示,「花錢住宿,居然還要提心吊膽地檢查網路攝影機,真是諷刺。」
正如網友此前笑言,「住酒店內建帳篷」,當消費者紛紛行動起來,自力更生,私力救濟,「全副武裝」來住店,這事兒確實挺諷刺的。那麽,究竟誰該為酒店偷拍網路攝影機負責?
消費者從入住酒店那一刻起,就意味著已經與酒店方締約。消費者支付費用,酒店方有責任為消費者提供幹凈整潔的住宿環境。而這個「幹凈整潔」,在傳統時代,可能只是指房間衛生等,而在新技術迅速發展的當下,則理應包括不被偷拍冒犯、個人私密得到保護。
退一步講,即便酒店並非安裝偷拍設施的直接責任人,也有巡檢巡查、排除偷攝的保障義務。這也不僅是一種連帶責任,同時也是一種職業倫理,旅館業就應該不斷提升服務品質和安全水平。
去年底,廣東省司法廳釋出【廣東省旅館業治安管理規定(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其中關於「個人資訊保護」的條款規定,旅館應當定期組織檢查,確保客房內未被安裝偷窺、偷拍、竊聽等裝置。
這實際上進一步明確了酒店的防偷拍責任。與其一直撕扯「遭遇偷拍酒店該不該負責」,酒店不如先行動起來,積極采取各種防範措施。畢竟,一旦發生偷拍醜聞,消費者在受損的同時,對於酒店、民宿來說,也意味著重創。連起碼的安全感都沒有,怎麽可能會有生意?
其實,與消費者「自力更生」相比,酒店定期檢查和監測客房有無偷拍,更具優勢。一方面,酒店采購防偷拍設施或許價值不菲,但可以重復使用,成本也會攤薄;另一方面,這種負責任的做法,也會樹立良好口碑,提升酒店的美譽度和競爭力。
令人欣慰的是,已有一些酒店、民宿將防偷拍納入日常房間檢查。在客人入住前和退房後,由員工使用專業的檢測裝置,對客房內的重點位置進行網路攝影機排查。
隨著時代的發展,消費者對於安全的認知也「與時俱進」,一個安全、私密的住宿環境,已經成為消費剛需。而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出於為自己負責的考量,當然可以多一點謹慎、細心,甚至不妨直接下場檢查,但必須明確,消費者不該成為防偷拍的主體。
如今很多地方都在大力發展文旅產業,各地政府和相關部門不妨趁著這股東風,認真傾聽消費者的呼聲,從實際出發,將防偷拍納入監管範圍,下大力氣督促旅館業采取更嚴格、更有效、更負責的舉措,防範偷拍行為。
一個良好的出行住宿環境,也不僅僅會讓遊玩的人們安心,更為一個「流動的中國」提供了穩穩的支撐。
撰稿 / 胡棲安(媒體人)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付春愔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信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並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範,附上作者姓名標示、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帳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資訊,如用筆名,則需要備註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後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