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美國要對做AI的華裔「清理門戶」了嗎?

2024-08-24財經

文 | 娛樂資本論,作者 | James

7月底,市場調研機構Sensor Tower釋出了今年上半年美國AI產品下載量排行榜前十名。 在這個榜單中,有三個(下圖示紅)是作業幫和MimiMax等中國公司的產品。

除了備受矚目的TikTok、Shein、Temu之外,在海外短劇市場,眾所周知 ReelShort也是中文線上的傑作 中國的出海套用在AI領域,也牢牢占據了美國使用者的心智。

但另一方面,開發這些AI套用的中國人,卻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集體焦慮。

此前,微軟亞洲研究院出人意料地信件告知數百名國內員工需要遷移海外。國人開發的AI套用HeyGen更是要求國內員工搬往加拿大,不希望搬走的已陸續離職。

壁仞科技與商湯、科大訊飛一同被列入美國商務部的「實體清單」。今年5月,創始人張文調侃道:

「我在商湯時,商湯被制裁。所以我出來創業,創立壁仞。但沒想到三年後(壁仞)又被美國制裁了。我下一次創業,可能做餐飲業,我不知道(我)對美國的麥當勞是不是有影響。」

一方面是中國AI產品在美國攻城略地,另一方面卻是對中國AI的不信任傳聞,令人不安。

如果你是一個按部就班培養起來的典型AI人才,可能在國內頂尖高校完成本科教育,隨後到美國求學,在矽谷度過了愉快的研究和實習時光。當你需要做出選擇時,你會選擇中國,還是美國?

華人是美國AI生態重要一環

「我覺得AI這個領域,就是華人處於重要地位的一個領域。」

一位接近矽谷的人士對娛樂資本論表示,現在華人在北美AI的生態系中,早已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伴侶關係。

資料顯示, 北美AI創業的華人在核心領域占據重要地位。

美國智庫Macro Polo今年4月釋出報告指出, 美國的頂級AI人才主要是華人,占比高達75%,且占比還在提升 。在OpenAI、微軟、Meta、亞馬遜等大企業中都有不少核心員工是華人。

從模型層到套用層,華人AI創業的領域也是十分廣泛。

矽谷的頭部AI從業者是一個非常小的圈子,裏面大部份人都互相認識。這個連結國內高校、海外實驗室和企業的圈子,可能也就大概幾百人。

那麽這幾百人的小圈子,是不是在短時間內就會被「開發完畢」呢?

這倒不一定。市場上的錢、卡(算力),或者各種資源,也是有限的。所以,資源也只能給這幾百個人當中特別頭部的人,他們也是有分層的。

因此, 一些投資機構預判今後的機會可能不是模型層,而是套用層 。底層模型將只剩下少數幾家,同時原互聯網人重新出山,可能會受到更多的關註。

前述訊息人士認為,需要提前至少一年搜尋和布局AI創業投資,要在外界還沒太關註的時候,就提前預判。

因為,做AI的人都比較傾向於做得差不多了才宣傳。例如愛詩科技(PixVerse)的融資訊息和對外宣傳集中於今年,但它成立於2023年4月。

「那現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可能未來一年到一年半會成熟的東西,我覺得就是 3D 生成。」

他說,3D生成當下的發展進度,就像是文生視訊在去年一樣。原因一是堆算力到一定程度會突破,另一個是積累了足夠多的使用者案例之後,才知道往什麽方向最佳化。

讀完書再選路線,來得及

今年1月,清華大學對「清華畢業生80%都出國了」的說法再次辟謠,稱2023屆畢業生出國(境)深造比例為8.0%,且近20年出國留學的校友完成學業後,大部份已歸國工作。

從整體上, 清華本科生選擇繼續深造的比例為80.8%,碩士生為12.8%。本屆畢業生在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重點單位就業比例為83.0%。

不過,官方辟謠時給的是一個總體的統計,包括所有的學生——經管、文學等等都算上。那在電腦科學這個領域呢?

Lucas的幾個同學都在灣區讀書,他對娛樂資本論這樣形容。

「核心看你的階段。我覺得本科現在目標,肯定會去國外讀書的,因為本身本科也不好找工作,大家還是會去實驗室讀Phd深造,後面再考慮到國內工作。至於國內實驗室是不是就不行,這個跟用人單位招人時候的標準又掛上鉤了。香港有些實驗室也不錯,比如港中文的。」

一個典型的留洋AI人才的成長路徑是, 在國內的頂尖大學讀完本科,在讀研或讀博的時候會跑到國外去,選擇開始自立門戶的,一般都是博士以後。

從清華「姚班」到普林斯頓的跳躍就是典型例子。

另一方面, 實際上主導AI研究的是以實驗室為單位,而這些實驗室是由帶頭人和成員一起做事情 。Lucas說,

「做研究的人,其實是選實驗室,選老師。而從老師到學生,國內跟外面也有一個待遇上的差異。再加上,很多人肯定還是希望能接觸到更前沿的東西,在美國崗位更容易接觸到更前沿的。我覺得很多人還傾向於可以在美國先搞幾年,再考慮是否回國發展。」

不過他也坦言,這並不意味著這些人就一定會留在美國,因為華人還是有職業天花板的,考慮到升職可能性不高,就會回來尋求更大的發展。

「美國是個全球性競爭的環境,華人碰到的天花板也不一定是印度人,我覺得日韓等也很厲害。」

創業者不是非要「二選一」

有「中國因素」的AI套用,即使在鋪天蓋地的「國家安全擔憂」之下,依然 頑強地占領著美國人的心智。

在開源計畫方面, 娛樂資本論采訪過的Jina AI ,過去幾年一直在 GitHub 上貢獻開源多模態 AI 框架 Jina、DocArray 等,業已成為開源領域套用相當廣泛的底層框架。

去年9月采訪時,Jina AI在全球擁有 50 余名員工,其中歐洲有 30 余人,國內 20 余人。從最初的產品原型開始,他們就致力於打造全球服務。盡管員工分布在全球的三個辦公室,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工作有任何區塊劃分。

不過與此同時,也有另一些華人創業者擔心全球布局會增加營運風險。

今年3月, HeyGen完成了Benchmark領投的一輪融資,使得紅杉中國等國內投資者大幅減少股份 。6月份,HeyGen要求其中國投資者IDG資本、百度風投、紅杉中國、真格基金把股權賣給美國投資者。

HeyGen創始人徐卓希望「整頓股權結構表(cap table)」,即投資者名單,因為美國方面正在加強對中國科技集團和跨境投資的審查。The Information提到,公司還詢問了員工是否願意遷往加拿大,那些不願意搬家的員工後來離職了。

前述訊息人士認為,

「如果是完全收購等情形,導致控制權已經轉移到美國人手中,這種情況下的華人AI初創公司就可以繼續被美國投資者信任,華人也可以在這樣的公司萊恩心工作。」

他同時指出, 在考慮中美市場之間「二選一」之外,創業者其實還有其它的選項。

「所以現在確實需要選擇,要不要以美國作為核心市場。但如果美國並不是‘核心’市場,那就還有其他很多市場。加拿大、澳洲、英國、歐盟這些地方,跟美國畢竟不是同一個國家。還有中東、非洲、拉美或亞洲。如果預測這些地方的使用者量,也能跟美國一個市場差不多,就不需要單獨思考針對美國的政策。」

實際上,娛樂資本論還觀察到,中美AI及科技發展的相對競爭態勢,使得「陣營」之間的緩沖與輾轉騰挪成為一個有趣的現象。

現在大火的【黑神話:悟空】, 正是因為它由中國本土的團隊開發,可以非常有效地回避在歐美市場可能會遭遇的「多樣性」議題沖擊 。它也不太可能因此遇到「斷糧」級別的懲罰,比如失去品牌聯名機會等。

在AI領域,由字節跳動前員工創立的AI伴侶產品 CrushOn 去年9月才釋出,到了今年3月使用者存取量就超過2000萬,使用者存取時長達16分鐘,排全球第三,比Character.AI還高。

CrushOn對NSFW(成人內容)的生成和存取不做限制,使得它獲得了相當驚人的增長和留存。而上文提到的MimiMax的Poly.ai也一樣,在生成結果方面限制更少、表達更自然。

實際上, 歐美AI產品要經歷相當嚴苛的輿論審視乃至自我審查,有時到了影響使用的地步。

還有一件小事可以佐證:有一款可以穿透「付費墻」的瀏覽器外掛程式,最近遭到版權相關的DMCA投訴,而被GitHub強制下架。

該產品的開發者,最終選擇把外掛程式托管在了一個俄羅斯的GitHub仿品——GitFlic上。這個站點是2023年由於戰爭導致的封鎖,促使當地大學等共同開發的。

現在還不是「文明的沖突」

今年5月份,美國眾議院曾有一個跨黨派提案,說國內的H-1B簽證持有人從事AI和機器學習相關的工作,會遇到特殊限制。有傳言說,輝達將可能失去中國籍員工,等等。但是後來,該法案無疾而終。

目前正值大選年,美國國會尚未透過有關人工智慧的總體立法,甚至尚未提出全面的提案。各州和地方政府急於填補聯邦法規的真空。遊說團體 TechNet 稱, 今年已提出近 400 項州級AI法律。

這使得對華立法「開火」恐怕也只能集中在對底層核心模型、芯片和技術的把控。在非核心的AI/ML領域限制中國人, 除了造成恐慌之外,意義不大。

在這輪中美沖突之前,大家「各取所需,歲月靜好」,中概股上漲都是當了美國人養老金。現在非得「棒打鴛鴦」,搞得所有人都不舒服。

針對這樣的局面,有人哀嘆當年的蜜月期再也回不來了,更有人懷疑這是「文明的沖突」。前述訊息人士的看法,要比這樂觀很多。

Lucas對娛樂資本論表示, 他和小夥伴們真正感到有點「慌」,還是在針對TikTok的跨黨派議案透過的時候。

「川普在任時對TikTok的打壓,當時大家擔心的還不多。但現在拜登時期表明,整個決定是跨黨派的,而且有一個很強的時間節點限制。從去年開始,很多VC比如紅杉和紀源分拆中國部門,美國對一些VC投資中國產業的問詢,從以前的寬松變得現在很嚴格,就讓現在成為很關鍵的節點。」

他提到,在美華人的日常生活還沒有受到影響,因為在灣區,反歧視和多元文化的氛圍還是有的,至少明面上不會存在這個問題。

「對於現在把事業定在海外的華人,面臨的態勢也沒有傳的那麽緊張,還有選擇的余地。我覺得對於能力很強的華人,是完全不用理這個事情,他們在北美其實受到非常大的歡迎。」

一直以來,提到全球AI行業態勢,有一句順口溜:「美國人創新,中國人追趕,歐洲人罰款」。

這裏的「追趕」並不是什麽貶義詞,中國大陸幾乎是唯一能在AI方面跟美國「掰手腕」的市場。而從技術到套用的各個層面,華人分布的廣泛程度,也充分證明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

更不用說,此前史丹佛大學學生組成的一個研究團隊,因涉嫌抄襲面壁智慧開發的開源模型,而引起了廣泛關註。這一事件反映了中美兩國在AI領域曾有的刻板印象,和實際情況之間的差異。

或許,能解決做AI的華人後顧之憂的最好辦法,只需要中國人自己做好自己的事,讓這片土地用它的吸重力和價值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