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宋朝沒那麽富,明朝也沒那麽窮。
明朝給人窮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明朝每年的財政收入大概也就幾百萬兩白銀,而宋朝普遍在數千萬貫甚至可以超過1億貫,這樣當然就顯得宋朝有錢了。
但是賬這麽算顯然不合適。我可以換個問題:在北京有個本地土著家裏有兩套房,他在某事業單位上班,月薪資7000;張三是某互聯網公司高管,北漂,有房有車,月薪5萬,每月還貸3萬。請問誰更窮一點?
這背後的道理很容易理解,北京土著雖然薪資低,但人家有房,掙得錢全都是自己花的。北漂高管月薪5萬,但每月要還掉3萬的貸款,再加上其他各種雜七雜八的支出,真實的財富量不一定有那個北京土著高。
話說回到宋朝與明朝的問題上來。宋朝的財政收入非常高,這沒有錯,但宋朝收上來的錢六分之五都花在了養兵上(蔡襄: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如果按宋朝歲入1億貫計算,那麽差不多就要8300萬貫養兵。明朝有著比宋大得多的領土面積和軍隊數量,歲入卻只有幾百萬兩,這點錢放到宋朝連養一路兵都不夠啊。那明朝為什麽還能維持兩百多年?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衛所制度嘛。有了衛所制度,這8300多萬貫的錢就全都省下來了。
明朝在很多制度的設計上,也盡量不讓政府摻和到錢上——譬如說鹽稅收入,北宋時期政府壟斷了從鹽的生產到銷售的所有環節,所以北宋的鹽價很高,自然政府收上來的稅就多(當然這些錢最終又花到了士兵的身上),而明朝則發明了「開中制」,也就是讓鹽商運糧去軍隊中換取鹽引,再憑鹽引收購和販賣食鹽。顯然,這一制度的發明,明朝政府就可以不用像宋朝一樣先收稅再購糧然後再把糧食運過去,只靠商人自己就可以完成運糧的過程。這個制度反映在稅收上,自然明朝就會少了一大筆鹽稅收入,會顯得窮很多。正是由於宋明之間鹽稅收入的巨大差額,很多研究論文都認為明朝鹽稅收入存在巨大的漏洞,但卻忽略了明朝之所以鹽稅收入少,是因為不需要找到了比鹽稅更好的解決當時問題的辦法。
除此之外,明朝看起來窮的一個原因還在於官員收入的降低。眾所周知,朱元璋是個極為痛恨貪官的人,因此在反貪的同時又把官員的薪俸定的很低很低。宋朝則不然,文官收入之高讓今天的很多人都想穿越回去當官。(不過按照學者的研究,宋代除了少數高級官員的俸祿確實非常優厚以外,占官員總數絕大部份的低階官員的俸祿不高 詳見何忠禮【宋代官吏的俸祿】一文)整體來講,宋朝厚待士大夫這一點是成立的。既然如此,那政府要養官員就只能多收稅了……
至於有人說明朝因為財政收入少,所以導致公共設施建設跟不上的,這一點並不成立。明朝的財政收入雖少,但地方公共設施的建設卻並不完全依賴於中央財政。如果你去看當時遊歷過中國的許多歐洲人寫的中國見聞,就會發現明代城市的公共設施、福利制度等已經比較完善了,而這些依靠中央的幾百萬兩銀子顯然是完不成的。
總之,如果對於明朝和宋朝的窮富如果還有那麽多疑問,不妨想想這麽幾個問題:有明一代,旁邊的蒙古、女真、日本、安南等哪一個是善茬?明朝有比宋朝平均大出一倍多的疆土,是不是要花更多的錢?明朝正式修築起了今天我們見到的萬裏長城,這個工程量是一個窮國能玩得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