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長三角觀察|曾「無圈可融」的鹽城、泰州何以擁抱最大都市圈

2024-06-18財經

曾被戲稱「環都市圈城市」「無圈可融」的江蘇鹽城、泰州,一舉拿到了中國最大都市圈的入場券。

【解放日報】6月上旬報道,長三角14個設區市的規劃系統負責人日前齊聚上海,會商上海大都市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上海大都市圈由此前的「1+8」擴容為「1+13」,新增浙江杭州、紹興,江蘇泰州、鹽城和安徽宣城5市,涉及人口1.1億,去年的GDP合計達18.28萬億元。

上海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註意到,鹽城、泰州此前沒有加入任何都市圈,且被周邊的幾個都市圈包圍,在城市競合由「個人作戰」轉向「抱團建圈」的趨勢下一度面臨邊緣化。加入上海大都市圈後,兩市將開啟新的發展空間,重塑區域經濟競爭格局中的地位。

「泰州與上海有較好的協同發展基礎,‘入圈’提供了融入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大平台。」6月18日,泰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方捷向澎湃新聞表示,泰州與圈內其他城市的產業創新協作將更加密切、區域交通聯系將更加暢達、跨地域文旅交往活動將更加豐富。

據「鹽城釋出」,5月底的上海大都市圈規劃「蘇州站」規劃研討會在總體目標上明確了鹽城打造上海大都市圈新興產業基地的發展定位,鹽城作為上海大都市圈「產業發展新空間、保障保供大基地、生態休閑大花園」的定位在規劃成果中進一步體現。

華東師範大學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徐長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城市群是區域發展的空間單元,都市圈則是城市群內部的次級結構,是城市群發展較成熟後的產物。城市群強調一體化發展,都市圈更進一步,強調同城化發展。擴容後,中心城市上海可以調配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資源,形成更大的分工合作體量,也必然會將自身的科技創新、金融服務、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優質資源要素放射線到各市,引領大都市圈乃至長三角城市群的一體化協調發展。

此次擴容早有端倪

長三角地區目前有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寧波都市圈和蘇錫常都市圈,「1+13」的上海大都市圈已將蘇錫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全域和寧波都市圈的大部份納入,堪稱「三圈合一」。

據了解,2016年釋出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草案)】最早提出「上海大都市圈」,半徑約120公裏,形成包括上海、蘇州、無錫、舟山全境以及嘉興、南通、寧波部份區域的「1+6」格局。2022年9月,上海、江蘇、浙江三省市聯合釋出【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納入江蘇常州和浙江湖州,形成「1+8」的空間格局。

此次由「1+8」增至「1+13」的擴容其實早有端倪。去年10月,上海大都市圈13個城市(不含鹽城)曾在上海舉辦【上海大都市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聯創工作營。據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微信公號去年10月報道,該局領導帶領團隊先後拜訪南通、舟山,又集中赴常州、蘇州、無錫、嘉興、湖州、宣城、泰州、紹興、寧波和杭州進行專題交流,對接需求。今年4月,上海大都市圈規劃第三期聯創工作營在上海舉辦,鹽城坐上會議桌,與其他13市共同商討,上海大都市圈的5個新成員至此全部亮相。

夢想照進現實

新加入的5位成員中,杭州、紹興是杭州都市圈成員,宣城早已加入南京都市圈,江蘇鹽城、泰州算是特殊的存在,此前「無圈可融」。

江蘇的區域經濟中,三大都市圈的格局基本確立。北部的徐州都市圈以徐州為中心,跨蘇魯豫皖四省,包括江蘇徐州、連雲港、宿遷,山東棗莊、濟寧,安徽宿州、淮北及河南商丘8市。西南的南京都市圈跨蘇皖兩省,囊括江蘇南京、鎮江、揚州、淮安以及常州的溧陽、金壇,安徽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腹地延伸至蘇中、蘇北及安徽部份城市。南部的蘇錫常都市圈則是由蘇州、無錫、常州組建的「超強聯盟」。

泰州地處江蘇地理中心,與無錫、常州隔江相望,西接揚州,東臨南通。鹽城居江蘇沿海中部,東臨黃海,南連南通、泰州,西接淮安、揚州,北望連雲港。兩市雖可「左右逢源」,卻也「左右不靠」,被周圍的四個都市圈「繞開」。

「泰州如果不能盡快在‘東西夾擊、南北擠壓’中突圍崛起,以後的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小甚至被邊緣化。這不是我們願不願意承認的問題,而是敢不敢面對的矛盾。」2018年,時任泰州市委書記韓立明直言。

鹽城也有危機感。成為蘇北地區唯一入圍長三角中心區的城市後,2019年底,時任市委書記戴源表示:「要在更高層級、更大格局中推動發展,千萬不能‘千辛萬苦進了群,不努力又被踢出朋友圈’。」

都市圈的主要標準就是同一通勤圈。此前之所以在熱門都市圈之外,很大程度是因為泰州、鹽城與它們的時空距離較遠,與核心城市的通勤不理想。泰州與南京相距150公裏,坐動車需1.5小時;與上海的距離超過200公裏,坐動車最快2個小時。鹽城距南京260多公裏,主城距上海300多公裏,且在相當長時間裏與南京、上海沒有通高鐵,通達時間在3小時左右。

2020年底,隨著鹽通高鐵通車,鹽城到上海的時間縮短至2小時左右。泰州的「高鐵時代」尚待時日,不過北沿江高鐵2022年已開工,2027年通車後,至上海將縮短至1小時左右。正是交通的互聯互通,讓泰州、鹽城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夢想照進了現實。

「入圈」的底氣與機遇

交通互聯只是入圈第一步,要真正實作與核心城市上海的雙向奔赴,必須靠實力。

泰州去年實作GDP6731億元,全市規上工業產值8393億元,整體實力在江蘇處於中遊,但「特長」不容小覷。該市的醫藥產業規模占全國的1/20、連續19年領跑江蘇,已培育形成生物醫藥、高技術船舶、化工新材料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生物醫藥、海工船舶產業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數量占江蘇的五分之一。

滬泰合作由來已久。據報道,2018年,時任泰州市委書記韓立明曾介紹:泰州有六成以上的企業與上海建立合作關系,七成以上進出口貨物透過上海口岸。上海有大批企業落戶泰州,累計投資超140億元。

泰州市自規局長方捷告訴澎湃新聞,加入上海大都市圈後,泰州將連結上海人才、科創等高端要素資源,接受放射線帶動,放大大健康產業的先發優勢,提升錫常泰跨江融合發展水平。同時,順應大都市圈的產業分工趨勢,在主導產業上深度參與產業鏈協作,推動建設醫藥健康產業創新中心和先進制造業基地。有分析指出,泰州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將增強上海在造船、重化工等領域的實力,更好地促進一體化發展。泰州、鹽城可與圈內城市協同,承接上海、蘇州、寧波等地優勢資源的溢位。

半個多世紀前,8萬名知青從上海出發,落戶鹽城大豐,在這裏建設農場,鹽城307平方公裏的「上海飛地」成為兩座城市交融互動的橋梁。接軌上海,鹽城同樣不遺余力,近年來每年均赴上海推介城市、拜訪企業、敲定計畫。「我們把主動服務和融入上海,加強與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合作作為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重中之重。」去年3月,市委書記周斌在鹽城(上海)長三角高品質發展合作懇談會上表示。今年4月,市長張明康帶隊赴滬舉行鹽城(上海)長三角高品質發展投資環境推介會,簽約計畫18個,計劃總投資298億元。

如今的鹽城不僅是上海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上海市民休閑旅遊的「後花園」,更成為承接上海產業轉移和資源外溢的熱土。依托上海與外省建立的唯一的省級合作產業園區——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鹽城與上海合作共建園區11家,實作市域全覆蓋;全市三分之一的規上工業企業與上海企業有合作關系,在鹽城投資的上海企業有600多家。

擁抱最大都市圈,鹽城也有「金剛鉆」。該市空間優勢顯著,擁有江蘇最長的海岸線、最大的沿海灘塗、最廣的海域面積;生態資源獨具優勢,黃海濕地是中國唯一的濱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海上風電規模接近全省一半、全國五分之一,新能源產業規模突破1500億元,是長三角地區第一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去年,全市GDP達到7404億元,工業即時開票銷售超萬億元,動力和儲能電池、晶矽光伏、不銹鋼等重點產業鏈產能居全國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