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既往我之前的觀點,廣東根本就沒有心思發展非珠地區,所謂的援建大多數都浮於表面,整體大方向是得不到任何改變的。
但是不表示表示又容易激發民憤,接下來大機率會提高公務員和國企員工的薪資以及福利待遇,這樣做數據會做的好看一點,比如說我們的薪資性收入增長了,我們的個人所得稅也增長了行。由於高凈值人群收入的增長,我們的別墅越建越多,豪宅的價格越來越高,市容市貌越來越好。
但是這些和牛馬們沒多少關系,牛馬老老實實的生孩子輸入珠三角接著當牛馬就行了,反正牛馬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再厲害的電池也只能跑一千多公裏,但是這些牛馬們可以跑個幾十年,這不就是大家說的永動機嗎?大概就是這個情況,不信的可以拭目以待。
這些不是我的主觀臆斷,曾經一個佛山市長親口說過,粵西如果過好了,我們就沒那麽舒服了。歷史往往都是似曾相識,看看歐巴馬的說法。
為什麽我說非珠地區就是純純牛馬供給端,現在不知道,最起碼過去是,看看廣東省各區縣的總和生育率就知道了。
你可以看出來,廣東珠三角的生孩意願不是那麽高,確實生的也不多,基本上都是非珠地區的人把廣東省的生育率提高了。
而且這張圖也可以清楚的看出,非珠地區的家庭人數遠超珠三角地區的家庭人數。
我一直認為珠三角最大的有利競爭就是他們,正是他們這一群聽天由命,不怨天尤人,承受能力極高,承壓能力強,甘願數十哪如一日的居住在城中村,年輕時在珠三角發光發熱,老了又心甘情願的回到老家的人,源源不斷的為珠三角註入活力,使其源源不斷的發展。
有點類似於印度的貧民窟,現在許多學者認為印度的貧民窟是印度參與國際競爭最大的優勢。
下面是印度學者的原話——貧民窟的存在也體現了印度城市在面對社會經濟挑戰時的適應力和韌性。貧民窟中的居民往往是城市的底層群體,他們在艱難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社群文化和生存方式。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和自我維持的能力,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印度城市的一種有利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