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黃益平:產業政策應重點支持克服技術瓶頸

2024-06-16財經

本報記者 曹馳 北京報道

在新技術的催生下,數位經濟正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它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創造了全新的產品和服務模式,被視為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

日前,在由【中國經營報】【商學院】雜誌和中經傳媒智庫聯合主辦的「中國商業20年躍遷與創變 引領新商業文明——暨【商學院】創刊20周年論壇」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益平指出,數位經濟發展的背後,是全球經濟環境和條件發生了極大改變,進而要求增長方式發生轉變。而要實作這種轉變,則更多要靠創新、國內市場、數位技術以及相關政策的支持。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益平

數位經濟擁有超萬億規模的巨大市場,可以顯而易見地降低交易成本,但同時也讓新一輪全球化的競爭變得更為激烈。

黃益平表示,全球市場環境的變化是復雜多樣的,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隨著成本上升、收入水平提高,過去依靠低成本優勢發展的產業遭遇較大困難;二是世界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導致透過出口和引進外資帶動經濟增長的難度逐漸增大;三是人口紅利的優勢正面臨老齡化問題的嚴峻挑戰。由此,過去在低成本水平優勢基礎上的粗放式增長方式,亟須向創新驅動的增長方式轉變。

那麽,身處數位經濟快速發展時代,中國的創新發展如何克服來自經濟、技術方面的諸多障礙?黃益平認為,應重點關註兩個因素:一是國家的開放程度,二是民營企業的活躍程度。一方面,中國面對的國際社會和市場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在培育自身創新能力的過程中遭遇諸多限制和挑戰。但正因如此,就更要深刻地認識到保持開放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因為限制而減少交流、故步自封。市場環境的變化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科技創新在一些領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力。

實際上,新能源產品對於開發中國家具有重要的價值。黃益平建議,在地緣政治矛盾非常突出的情況下,中國在促進全球合作共贏的過程中,應重點幫助開發中國家推動綠色轉型。

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在創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黃益平認為,要保持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就需要不斷提升企業家的信心。從企業家的層面來看,產業的升級換代、成本的提高促使他們要尋找新的出路,而如何找到出路則需要相關政策的支持。

談及政策對科技創新的支持重點,黃益平指出,產業政策對創新的支持,理論上來說,重點應該放在克服技術瓶頸方面,而不是簡單地支持企業對已有技術進行產能復制。

此外,就推動經濟增長的驅動力而言,黃益平表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經濟增長靠投資驅動,後來有學者提出要由消費來驅動增長,但目前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還很不一致。

在他看來,最重要的是投資和消費之間要有一個相對合理的比例。如果總是消費而不投資,則增長很難持續下去。但如果只是投資而不消費,投資最終形成的產能無法實作投資報酬,則既有過剩產能的問題,又影響持續增長。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提振消費是非常清晰的。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是要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要增加消費才能達到這一目標。不是說投資與消費哪個更重要,而是兩者之間要有一個相對合理的比例。」黃益平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