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vb動脈網
7月底,上海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正式釋出,其中包括215.01億生物醫藥母基金,註冊在上海浦東新區。除了體現生物醫藥產業對於上海的重要意義,以及增加耐心資本的支持,這次還傳遞出來的一個資訊是:強調效率。
據報道,上海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將「以市場化方式連結創新資源」、「最佳化產業生態」,「推動上海加快催生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不論是在金融政策上,還是在生物醫藥產業建設上,上海一向具有先進性。只不過這次,更加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氣勢。
「今後可能預見的變化,包括國資出資將更多地集中到如大型母基金、減少分散投資,以及產業集團設立基金的許可權或被收緊,只有符合特定條件的企業才能發起設立基金。一方面,母基金可能會更多地發揮產業引導和資源整合的作用;另一方面,這意味著市場GP獲得國資支持的主要渠道將轉向國資母基金,直接從各國有企業獲得出資的難度增加。」有專業人士對動脈網表示。
國資和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聯結越發緊密,也更加復雜。國資逐漸成為生物醫藥領域的投資主導,2023年國資基金直接參與的醫藥健康投融資事件近400筆。但同時,對大多數國資來說,既要追求投資盈利,又要實作政府機構的戰略目標,也很難接受虧損。
不論是投資人還是企業,都承受著環境與周期帶來的壓力。當前的生物醫藥發展生態下,提升效率,可能是國資投生物醫藥展現誠意的最佳方式。
不是所有地方都要發展生物醫藥在地方政府與基金配合、零基礎打造生物醫藥產業這件事情上,蘇州顯然是標桿。
2006年3月22日,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BioBAY開工,當天下午中新創投——也就是此後的元禾控股,和國家開發銀行創辦的中國第一支創業投資母基金簽約,由此開啟了蘇州的生物醫藥產業和創業投資互促共榮的發展道路。該母基金是中國第一支市場化運作的人民幣母基金,規模10億元人民幣。2007年7月,BioBAY正式開園,首批入駐的10家企業都拿到了中新創投的天使投資。
將近20年的投入換來了蘇州生物醫藥這張城市名片,2023年蘇州市生物醫藥產業規上工業產值達到2115億元,五年產值規模翻番,與北京、上海、深圳同列第一方陣。
效率是蘇州成功的關鍵。初期,蘇州對生物醫藥產業的加碼果斷,和其他城市的猶豫形成了鮮明對比;發展期,資源集中投入,且從2020年定為「一號產業」,在2022年的生物醫藥低谷期仍然提出設立總規模100億元專項基金,還特別提出將設立專項並購基金。
另外就是執行上的一致性,有產業園研究人士曾稱:「所有承諾的都一一兌現,保持了蘇州政府一貫的良好信用,曾經負責招商的一位領導和我說,最好的招商就是政府說話算數。這種格局和信用對很多不適應一線城市政府的企業及其吸重力。」
近年來,多地政府爭先設立基金鼓勵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建立生物醫藥集群。但是當太多地方談起產業規劃和重點招引行業都要把生物醫藥列進範圍時,就會產生浪費。
對此,有資深產業基金投資人質疑:「目前中國有45個一二線城市將生物醫藥列為戰略新興產業,這種現象反映了地方政府對產業發展的盲目追隨。實際上,全球範圍內真正成熟的生物醫藥集群僅有約40個。一個成功的生物醫藥集群需要多方面條件:強有力的政府支持、完善的產業鏈、充足的人才供給、豐富的臨床資源、發達的資本市場等。從這些角度來看,中國並不是所有地區都適合發展生物醫藥產業。」
這種情形有時也會讓生物醫藥企業為難,不僅是各省、各市之間在搶落地企業,甚至各區之間都有競爭,創始人也不得不付出大量的決策成本。
這位產業基金投資人還向動脈網指出:「當前的政策導向可能造成資源浪費、重復投資和惡性競爭。地方政府之間的資金規模競賽,動輒百億、千億,這種競爭雖然可能帶來短期的GDP增長,但從國家層面來看,這種競爭實際上是一種內耗。應該從頂層設計的角度來規劃產業發展,而不是鼓勵無序競爭。」
還有的地方並不具有長期留住企業的條件,硬上牌桌的後果,就是會讓引導基金零敲碎打式出資,無法形成產業集群和自我迴圈,造成資源浪費。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為吸引企業而提供了過多的優惠政策和補貼,吸引來「候鳥企業」:一旦感受到地方支持減弱,就開始騰挪換地。
8月1日起,【公平競爭審查條例】正式施行,沒有法律法規依據或國務院批準,不得「給予特定經營者稅收優惠」。 以往作為招商引資重要手段的稅收優惠,將結束歷史舞台。這正是讓各個地區的競爭更加協同,緩解零和賽局,「基金招商」模式也會回歸投資本質,且更創新、更精細化。
尋找有效投資方法隨著不斷推出支持創新藥發展的政策,以及各地引導基金的產業策略,國資機構對生物醫藥的投資任務也水漲船高。
但有時,一些國資機構處於「被動救助」的狀態,不斷向陷入困境的企業註入資金。
生物技術所具有的非線性特征,使其創新過程難以預測。生物醫藥公司的表現尤其具有二元性,因為臨床試驗結果往往會決定藥物開發商的成敗。通常情況下,相較於其他行業,生物醫藥由於其高度的復雜性、研發周期的漫長性,以及監管環境的嚴格性,是最難把控也是商業模式「最差」的資產,這種高風險特性也決定了很多生物醫藥企業無法留存。
可由於和當地的產業發展任務掛鉤,一些本應被市場逐漸淘汰的計畫,源源不斷送到國資機構面前,期望能再「續一把命」。
有相關投資人直言:「當前生物醫藥市場正在經歷一個自我修正的過程,為前期非理性行為買單和出清。然而,政府資金的大量介入可能延緩了一些本應出清的計畫,幹擾了市場的自然選擇機制。過度的幹預可能會阻礙真正有價值的公司脫穎而出,扭曲市場資源配置。」
「持續救助的效果往往有限,單純依靠資金來維持企業營運,而不解決其核心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只會形成一種無底洞式的資金消耗。這種做法不僅浪費了寶貴的國有資產,還可能延緩企業必要的轉型和調整,最終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換言之,本應由市場規律主導的行業出清,速度變慢了很多,產生了很多「無效投資」。
從挽救生物醫藥企業的角度出發,根據當前情況,更有效的投資可能是透過並購重組整理生物醫藥資產,目前已有國資機構正著手進行。主要投資策略分為三種:
一是瞄準有發展前景的現有企業做並購;二是透過重組不同的生物醫藥資產,給予這些資產新的定價和發展機會。透過引入新的投資人和資金,可以幫助一些陷入困境的公司重新起步,度過當前的困難周期;三是從現有公司中抽取有價值的產品管線,然後單獨組建新公司,以吸引更多針對性的投資,加速產品的開發和商業化行程。
「原來一些明星計畫不願意直接降價,但重組之後改頭換面,估值打折到一定合理的區間後,就有新的投資人感興趣、想要繼續投資,」一位已經在幫助手中計畫進行重組的國資投資人講到,「尤其是重組產品管線的方法,起碼可以把一些不錯的管線或產品救回來。」
就在7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釋出【關於支持生物醫藥產業全鏈條創新發展的若幹意見】,提出支持企業透過並購重組做大做強。設立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並購基金,積極引導有條件的生物醫藥企業根據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發起設立並購基金,支持企業圍繞產業鏈上下遊開展並購投資。
盤活存量資產,還能為整個行業註入活力,這種對生物醫藥的並購投資,具有積極的社會效應,也或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重要的、有效的投資方法。
點對點,還是大基金?近期,深圳政府的一筆投資引起關註。7月,綠葉制藥宣布,獲得深圳市綠葉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最高16億元人民幣投資。
初步投資為深圳國資以10億人民幣購買南京綠葉25%股權;Topco投資為投資者將南京綠葉25%的股權註資深圳綠葉,認購深圳綠葉25%的新股權;進一步投資是在Topco投資完成後,投資者將再認購深圳綠葉總金額人民幣6億元的新註冊資本,分兩批進行。
國資的支持讓綠葉制藥的現金流有了更好保障,尤其首筆10億元資金為外匯,可直接用來降低母公司綠葉制藥的海內外負債,此前綠葉在美元利率較低時完成了阿斯利康CNS產品思瑞康的收購,有了這10億元,綠葉可以改善財務結構和提高盈利能力。
深圳綠葉主要以以南京綠葉資產為基礎,圍繞腫瘤領域產品,包括成熟產品力撲素、天地欣、天地達,以及報產階段的蘆比替定Zepzelca,整體資產估值約為40億元。
而對賭條款主要是利潤對賭,需要達到年均3億元的凈利潤,預計主要依靠蘆比替定Zepzelca完成,Zepzelca是FDA二十多年來首次獲批用於治療復發性小細胞肺癌的新分子實體,在美國2025年銷售額預期為10億美元。
綠葉是國內少有的全球化醫藥公司,集團業務遍布中國、美國、歐洲、日本等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改良創新藥著稱,尤其在藥物遞送方面優勢巨大。
此次進行投資的深圳市綠葉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是深圳市引導基金2023年9月官宣,與綠葉制藥、寧德時代、國藥集團等合作組建總規模達120億的產業龍頭合作基金。這是該基金的第一筆投資正式落地,深圳獲得了稀缺的生物醫藥公司和其帶來的影響力,綠葉得到新的大灣區陣地,為接下來的腫瘤管線推進或外部收購攢下實力。
廣東國資在支持創新藥方面,一向擅長用實際行動表示。此前廣州支持康方生物,也是「點對點」的。
2022年12月,康方生物旗下康方藥業獲得了廣州高新區投資集團5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支持,用於推動康方生物的開坦尼商業化以及大適應癥上市。
此前康方生物的生物制藥1期生產基地建設和投產也得到了廣州國資國企的大力支持,且隨著後續基地2、3期計畫的建成投產,康方藥業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產能最大的生物制藥產業基地之一。
廣州市的大力支持給予康方生物充足的底氣,為康方生物鋪就更廣闊的全球化之路。2022年底康方生物與Summit Therapeutics簽訂獨家授權合約,授權依沃錫海外權益;今年康方生物公布的HARMONi-2臨床結果,顯示依沃錫成為全球第一個且唯一在3期單藥頭對頭臨床研究中證明療效顯著優於K藥的產品;之後,康方生物將與Summit Therapeutics對依沃錫在全球範圍內開展3期臨床研究。
隨著康方生物向Biopharma的進一步轉型,廣州市在生物醫藥創新領域的技術水平胡產業地位,甚至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全球知名度,都將得到提升。
但畢竟綠葉制藥、康方生物,都已算是較為出彩的生物醫藥企業,不是所有的地方政府都有能力辨識和投資。因此另有說法認為,比起有針對性的投資,國資投資生物醫藥需要的是「大基金」。總體來說,生物醫藥領域政府基金有一定的活躍度和多樣性,但規模和數量相對較少,影響也相對有限。大規模的基金入場,能夠給予市場信心,尤其是應該成立大規模的母基金。
「很多直投基金與生物醫藥投資基因實際上是不匹配的,因此可以看到國資機構如履薄冰。很多國資機構躲在別人後面跟著投,既滿足所謂的要求,完成了對計畫的支持,但同時不把自己頂在前面。」有相關投資人指出,「母基金模式則可能更好地利用市場機制,也能減少重復投資問題,或降低地方政府過度幹預具體計畫帶來的潛在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