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三亞封城!疫情可能要到2025年?後疫情時代,我們何去何從?

2022-08-11財經

三亞疫情上熱搜,8萬遊客滯留!疫情可能要到2025年?

這幾天三亞因為疫情,登上了熱搜。

「三亞釋出」訊息稱,到8月8日累計發現確診病例1035例;而8萬遊客滯留三亞,等著飛機排期回家。

2022年,大部份人都認為疫情已經結束了。

但是沒想到Omicron在香港迅速傳播,隨後蔓延至深圳,廣州,上海,長春等各大都市。

而哈佛大學發表的論文更是指出,新冠可能要延續至2025年。

圖片來源:sience雜誌

除了大城市,還有許多中小型城市同樣遭受著疫情封城的困擾。原本以為2022,我們可以告別新冠,沒想到情況依舊不容樂觀...

疫情波動的數據背後,是一個個掙紮的普通人

直觀的從數據上來說,2022年的疫情帶來的影響遠比2020年時候更嚴重。

2022年上半年全國GDP增長2.5%,較2021年下降了10.2個百分點。

另外因防疫需要,支出激增的財務負擔更重。

(資訊來源:5000萬!2022年就業形勢很嚴峻 - 知乎)

就業方面,全國現在約有2億靈活就業人口,2022年所需要解決的就業人數可能在5000萬人左右,形勢嚴峻復雜。

圖片來源:TRADINGECONMIC.COM

3月份深圳封城的日子,深圳市衛健委的公眾號下一則留言引起了大家的註意:

來源:深圳衛健委

留言後,衛健委聯系了相關部門給林先生解決了問題。

誠然,林先生是幸運的,但疫情對於很多數餐飲從業者,帶來了重創。

還有曾經的企業老板,也有難題。如果你開啟一些閑置出售軟體,搜尋關鍵詞「破產」「倒閉」,你會在賣家的商品介紹裏,看到一個個中小企業對於現實無奈的妥協。

一位在佛山做生意的老板,周遭的種種變數,大環境下經營舉步維艱,最後不得不宣告公司破產,掛售自己的住宅,只希望能換來一點現錢,以解決眼前的難題。

圖片來源:閑魚

除了企業家,普通上班族也有自己的煩惱。

家住徐匯區的萬萬(化名)供職於一家互聯網企業,疫情之前,吃什麽、喝什麽、玩什麽,從來不走記賬軟體。

房貸8千,上下班打車 2 千,頓頓外賣每月固定 5 千,這些都是固定要花的。

上海全域靜默管理,這個訊息來得有點快也有點突然。

一個從來不在家生火做飯的「小資青年」,第一次知道炒菜是要先放油而不是先放蒜,也是第一次知道掛面也不算難吃。

但最近他也坐立難安了。

公司有新一輪裁員計劃,還不清楚自己在不在名單上。

從不坐地鐵的他辦了一張地鐵卡,乘坐交通工具可以打九折,居家辦公的時候廚藝也提升不少,現在是能帶飯就不出去吃,除了每月必須還的 8 千塊房貸必須還,如今過得是能省則省。

每一個新冠康復者,他們不應該被特殊對待

最近網上某博主因為曾感染新冠被開除。

曾經在教育機構工作,學校在確定她曾感染過新冠後要求她立刻離開學校,於是第一份工作就這麽沒了。

她在視訊裏說:「新冠感染史是不是會讓我永遠不能從事教育行業,是不是以後我都找不到工作了。」

許多零工招聘條件都特別強調:「進過方艙的不要」。圖 / 網路 內容來源深圳衛健委


值得慶幸的一點,相關部門後面也明確表示用人單位不許歧視新冠康復者。

深圳衛健委【新冠陽性康復後,我經歷了什麽】近期發文留言,」每個人應該被尊重「被高贊。

如果新冠康復者被保險歧視呢?

前陣子有看到一篇文章說保險公司歧視新冠患者,所有得過新冠的人都買不了保險。

雖然目前沒有哪家保險公司明確說,感染過新冠的人群我們不保,但是目前大部份保險公司對新冠康復的患者態度非常謹慎。

保險公司對於新冠感染者的謹慎是可以理解的。

新冠從發現到現在三年時間,感染者有沒有長期後遺癥、會不會影響其他疾病的發病率,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因此,感染過新冠的人群可能不適用於現在的重大疾病經驗發生率表。

換句話說,保險公司對新冠康復者不好確定費率。

從公司角度來看,為了少數康復者投入時間精力,去評估風險改變規則,投入產出太低了。

那麽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放棄這少部份人不承保了。

於是,我們抱著求證的心態,與經過跟多家保險公司咨詢溝通,基本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所以有新冠去買保險,首先要看的就是會不會涉及健康告知,如果不涉及,當然可以直接投保,如果涉及,則要進一步核保。

我們分析了具體的一些產品和健告情況,總體來說,感染新冠還是有很大機率涉及健康告知的,如果涉及了健告,只要過了核保,還是有機會買保險的。

集體轉型的消費觀念 :守住手裏的錢更實在

疫情真的讓我們經歷了很多,而大眾的價值觀都同時也在悄悄地改變。

央行於今年二季度進行了一輪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占58.3%。

越來越多像萬萬這樣普通上班族表示說:疫情後,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表示要努力存錢了。

一個90後曾跟我說:我發現真遇上什麽事兒的時候,那些包包,化妝品,都是虛的。

真正讓我感到安心的是銀行卡上的存款,還有自己買的那幾份保障收益的增額終身壽保險。

後疫情時代,我們該何去何從?

後疫情時代,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是從一個急性的壓力時刻,轉折到慢性壓力的時期。

但新冠疫情尚遠未結束,新冠這場大流行已成為一場馬拉松,而不是一場沖刺。

在這個階段,最初應對疫情的熱情、鬥誌和渴望被疲憊感所取代。

這種慢性壓力,就是後疫情時代的特點。

其實無論是疫情還是其他時期,其實有兩點是不變:

1、保持情緒穩定,鍛煉身體,管理好身體的財富——健康。

2、管理好自己的錢包,低欲望消費,學會存錢和有效儲蓄。

一起度過艱難時刻,因為每個漫長冬天之後,都會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