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不要「惡」搞房價,把年輕人「趕」走了就難回來了
縣城,在很多人的記憶裏,也許已經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一條不寬的主要街道,懸掛著不多的岔道,街道兩邊低矮的門面房和陳舊的公共基礎設施,以及走進岔道就滿地垃圾,還有門口曬著各式各樣的破舊東西,晾著剛剛倒過的馬桶。
但是,這一切,可能只有在記憶裏才能找到。今天的縣城,這樣的景象不可能再現,絕大多數城市已經變了模樣,變成了現代化城市,所不同的是,與大城市相比,它們的規模還不大,人口還不多,沒有大城市那樣的擁堵和繁忙。而這,恰恰是許多居民希望看到的景象,也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羨慕的場景。
只是,這種美好的場景,在很多縣城,也正在被打破,被越來越高的房價所破壞。原本安心於縣城,安心於家鄉建設和發展的年輕人,因為縣城房價的過快上漲,開始選擇離開縣城,到大城市去拼殺,不僅讓縣城的容納性越來越差,也讓大城市的承受度越來越低。
殊不知,離開縣城去大城市的年輕人,並不像當年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是順應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是解決農村勞動力過於富余、城市勞動力十分緊張的問題,是勞動力供求關系變化下的要素流動。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確實解決了城市勞動力短缺和農村勞動力富余的問題,解決了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問題,是中國從一窮二白走向富裕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農村就業崗位充足、城市不缺勞動力,農村勞動力也不可能如此規模地向城市轉移。
而到了今天,當城市勞動市場供求關系基本平衡,農村就業崗位也在增多的情況下,一部份從農村流向城市的勞動力,也開始返回農村,在農村尋找新的工作崗位,或者自身創業。農村與城市之間,不再是單一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城市一部份富余勞動力也開始在農村尋找就業的空間和崗位,到農村去創業,出現了雙向流動現象。
縣城勞動力、特別是年輕人開始向大城市流動,則與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原因完全不同。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是積極主動的,縣城年輕人去大城市,是消極被動的,更直接地說,是被房價「趕」走的。用他們的話說,與其在縣城花相同的價格購買住房,不如到大城市闖蕩。至少,房子的價值有升值空間。如果這樣,就是非常危險的訊號。
事實也是,2021年4月,【第一財經】曾經根據中國房價行情網、安居客平台數據統計梳理指出,全國2000多個縣城當中,至少有103個縣城房價均價過萬元,其中海南陵水縣均價最高,達3.5萬元/平米,其次還有浙江義烏、海南萬寧、浙江永康、浙江溫嶺、江蘇昆山五縣均價超過2萬元/平米。
想一想,一個縣城,在城市等級劃分上被列為四、五線的城市,房價也超過了2萬元,年輕人還如何在這樣的城市生存和發展。縱然這些縣城的經濟比較發達,也不至於把房價「惡」搞到如此水平,不該讓生活在縣城的年輕人選擇逃離。必須註意,縣城可不是深圳等大城市,逃離的人可能還會回來。不會的,年輕人一旦逃離了縣城,並在大城市站穩了腳跟,就不會再回到縣城。深圳等則不同,現在的逃離,很有可能是為未來的回歸創造條件,一旦翅膀硬了,還會飛回去。
也正因為如此,縣城必須控制好房價,不能再「惡」搞房價,要把年輕人留住,讓年輕人來點燃縣城的希望。城市化發展,決不是只有大城市,縣城其實是城市化最具特色的載體,也是最能夠體現中國特色城市化特點的載體。如果一個縣城能夠每年新增3000名就業人員,一年就是600萬,就能大大緩解就業壓力。如果能夠吸納更多就業,對就業的貢獻也會更大。同時,如果每個縣城能夠在未來十年內增加10萬人落戶,農村人口就能夠向城市轉化近2億人。對於實作城市化,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縣城,只要控制好房價,是能夠吸引更多年輕人在縣城落戶的,是能夠讓年輕人到縣城創業的。
國家發改委2020年頒布的【關於加快開展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的通知】,把推進縣城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公共服務條件作為重要內容之一。而控制房價惡性上漲,則是留住年輕人最為重要的方面。必須看到,交通的便利化,已經將農村與城市的距離越拉越近,縣城能否吸引年輕人,只能依靠服務和房價,否則,年輕人會跳過縣城,或留在農村,或進入大城市。尤其是像長三角這樣交通網十分緊密的地區,更是如此。所以,地方政府必須高度重視縣城房價的控制,別讓縣城重蹈大城市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