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ng其實是有宣傳的。就拿ZARD這顆搖錢樹來說,其實ZARD發行的很多single和album都和各大電視台黃金檔的肥皂劇捆綁了,要麽就和廣告捆綁,還有就是我們熟悉的動漫像柯南灌籃這種。oh my love發行甚至有娛樂新聞報道。不能說完全沒有。這就是being的tie-up行銷,註重歌曲本身行銷,而不是主歌手。可能在當時算上比較特殊的手段,歌手曝光機會太少,導致沒有了解背景的我們認為他們不行銷。現在Being還在這樣搞,比如某藝人和柯南合作,柯南更新新op/ed之後才發曲子到實體唱片店,或者iTunes這種串流媒體渠道上面。
這種行銷方法有利有弊。首先好處就是透過電視台這種渠道,很成功地利用了電視台的流量來保證制作出來的歌曲能夠被聽到,大大減少宣傳費,保證不會被索尼,環球這樣的資本大廠給截胡了,至少保證了在日本本國有聽眾基礎,新歌出來肯定有人買單。而且本身品質高,風格是jpop,還是很對日本市場的,反正可以保證盈利。
但是壞處也很明顯,就是歌手個人形象無法好好展現在公眾面前。有個樂隊叫BAAD,大家知道嗎?但是他們唱過君が好きだと叫びたい ,也就是灌籃高手最經典的op,可能只有少數真愛粉知道。至少在這首歌和灌籃高手一起出來的時候,賣爆了,但是由於Being沒有好好宣傳這個樂隊,到最後沒人知道這個樂隊,只知道這首歌。類似還有很多,比如ZARD的阪井泉水被認為照片和真實唱歌的是兩個人,小松未步被認為是AI,聽起來很扯,但是在日本還真有人這樣猜。他們在90年代都有很高的人氣,但是這種行銷方式導致live少甚至沒有,很多歌手樂隊歌賣爆了,公眾真人都沒見過。當然也有像B'z這樣大開live的,但是在90年代很多還是像上述情況,不過GIZA後來的新藝人有所改善。
如果在今這個時代搞這種肯定不行。現在人手一個手機,串流媒體平台越來越代替像電視這種傳統的傳媒平台,即使是在資訊時代慢一拍日本也一樣,娛樂雜誌什麽的可能還能在日本茍延殘喘幾年,但是長久看遲早淘汰的事。也就是說B社的宣傳的渠道越來越少,可利用的流浪也越來越少,新型流浪肯定搞不過資本大廠。如果不肯改方向,真的就是說,吃棗藥丸。現在在國內授權q音,國外上iTunes和youtube Premium都是開始在轉變。奈何現在看來有點日落西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