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百家民企說】和展能源王海波:內卷本質是同質化,關鍵要打造好企業護城河

2024-06-14財經

中新經緯6月13日電 (宋亞芬)「沒有不好的行業,只有不好的企業。制造行業都會卷,內卷本質是同質化,關鍵是要打造好企業自身的護城河。」近日,遼寧和展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和展能源」)董事長王海波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如是說。

和展能源董事長王海波

和展能源前身是鐵嶺新城,1998年在深交所上市。2023年7月,上市公司股東發生變更,主營業務也從土地開發變為新能源及配套業務。因此,和展能源雖然是老牌上市公司,在A股卻仍然算行業「新兵」。

不過,董事長王海波是一位「風電老兵」,加入和展能源前,曾擔任金風科技總裁。已在行業耕耘二十余載的他對風電行業發展史了然於胸,對於新能源行業民企的發展現狀也有自己獨特的理解。

打造企業護城河

對於每一個行業「新兵」而言,如何開啟市場空間都是一個主要難題。

對此,王海波表示,對於ToB業務而言,開啟市場空間要根據不同的階段,采用不同的方法,當然,0-1的過程是最難的。

王海波認為,在初創階段,第一,就是要與客戶進行非常充分的技術交流,講清楚產品的賣點和技術路徑,因為一個新產品要想打動客戶首先是對方的專業人員要接受。第二,任何產品要進入銷售,必然有一些認證、測試、品質體系等準入的基本門檻。很多公司不願意在這上面花精力,但這些步驟會化解很多客戶選擇一家新企業或者新產品的恐懼心理。

作為一家新入局的風電民營企業,為了完成0-1的過程,王海波給和展能源打造了三重護城河。一是產業化的速度。就是新產品如何快速找到第一個客戶。和展能源選擇在生產裝備的同時也開發風電計畫,這樣他們的產品首先會在自己的風電場套用,把圖紙變為實際執行的產品,快速叠代品質和工藝,就打通了從0到1的過程。二是匹配最優物理布局。和展能源主營之一是混塔業務。混塔的重量比鋼塔要重,運輸的合理半徑約300公裏以內,至多到400公裏,因此如果工廠選址沒有選好,產品自然也就沒有競爭力。三是不僅僅銷售風電配套裝置,而是打包銷售風電場場景,產生更多發電量,透過額外的電力收入獲取價值。

內卷本質是同質化

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的統計,陸上風機價格2021年起即進入跌勢,兩年內跌去五成左右。海上風機平均招標價格則在一年內從7000元/千瓦左右的水平降至了3500元/千瓦左右的低點。2024年,這一情況開始有所好轉,但價格仍處於低位。

王海波表示,風機價格下跌已經持續兩年了,應該會有一個維持或略微的上升過程,這是一個大方向。當前風機價格已經有穩定的趨勢,也有關鍵零部件企業開始上調價格。

「企業不可能長期不盈利,大家會打價格戰,但最終還是要追求利益的,就看誰能熬得時間更長一點。這實際上拼的是企業的資產組合、業務整合的能力和現金流。」王海波說。

企業該如何應對行業內卷?王海波表示,首先就是研發創新。目前風電行業不少企業在開發更大型號產品,而不是在研發新產品,產品缺乏科研溢價,企業就只能拼銷售、拼價格、拼現金流。其次就是研發降本。這幾年風機從4000元/千瓦降到1000多元/千瓦,全行業、全鏈條都在成本上做了大量的最佳化,為市場創造了很大的價值。第三就是品質創新。大型的裝備裝置,要用「全生命周期成本最優」作為評價標準,比如過去很多人買車,哪怕貴一點也願意買德系品牌車,就是對品質的溢價,現在國產車暢銷也是對品質的認可,企業要把品質-效益的業務邏輯打通,建立評價模式、定價模式、激勵模式,最終使品質帶來的價值變成產品定價的構成,激發企業品質進步和品質投入。最後就是精益管理,包括數位化。各家企業的營運效率、人員效率還是差距很大的。生產同樣的裝置,好企業的毛利可能是差的企業的兩倍。

「沒有不好的行業,只有不好的企業。只要這個行業存在,它裏面就一定有利潤,只是利潤是在哪一個環節的問題。當然,產業鏈長的企業利潤相對會比較好,產業鏈短的企業可能在某一個階段利潤就會很差,所以大企業都在做一體化。」王海波認為,「任何制造行業都會卷,卷是必然的,內卷的本質是同質化,關鍵要打造好企業自身的護城河。」

看好高空風電市場

在風電領域有一個詞叫風切指數,它的大小反映了風速隨高度增加的提高的程度。王海波表示,高的風切就意味著如果塔架提高,風速提高更多,在中國的東北、河北南部、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風切高,使用高塔架風能資源會提高很多。

王海波舉例說,使用高塔架,以東北的風資源品質,等效滿發小時數能夠達到4000以上,即使上網電價降到2毛錢也沒有任何挑戰。如果讓低價綠電變成企業的核心原料,就能夠解決中國很多高載能企業的產品競爭力問題。

行業統計顯示,2023年的風電塔架高度140公尺以上的,基本全系列采用了混塔塔架。王海波表示,現在中國每年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約七八千萬千瓦,混塔每台比鋼塔便宜100多萬元,但是產能是不夠的,行業本身有一個天生的紅利存在。

王海波簡單算了一筆賬:國家每年的風電裝機如果按照一億千瓦計算,使用混塔,從現在的140公尺升級到200公尺,大概能增加發電量500千瓦時/千瓦年,20年帶來的新增電費收入約3500億元。相當於只需增加700億元成本,每年就帶來150億元的收益,產業的商業價值是非常巨大的。

建議調整風電計畫招標門檻

民營企業一直是推動中國風電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裝備制造領域。不過,在電站投資上,民營企業的占比卻不高。

究其原因,王海波認為,主要是很多地方風電計畫優選方案,其評價標準往往是公司資產規模有沒有過1000億或500億,這種情況下規模相對較小的民營中小企業就沒有多少機會了。因此,他建議從政策上引導計畫方在方案制定的時候多給民營企業一些機會,用單位土地面積產生的發電收入,即開發品質和效益來評比,而不是拼投資方的母公司。

此外,由於現在電力裝置招標基本上都是最低價中標,技術人員對品質、效能的認知沒有變成關鍵評標規則。王海波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等於甲方的專業技術人員集體失聲了。此前,他也曾多次就此問題進行呼籲,應該更重視技術方面的評價。(中新經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