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炒股的影視劇特別的多,從國內國外的影視來看,國外的影片更能真實的反應當時的炒股現狀,國內的也不乏優秀作品,以下從國外到國內一一列舉,感興趣可以去看看:
第一部:華爾街之狼
用黑色喜劇的方式對那個時代的表達無疑是最為合適的方式,由滿是感嘆號的炫富勵誌開篇,卻以滿是問號的反思為結局,期間充滿著由白金物語帶來的癲狂和淪陷,就像磕了藥一樣。導演馬丁嘗試以誇張的方式去放大那個扭曲的華爾街價值觀,正如人對金錢的追逐,能收獲豆瓣評分絕對是意料之中的。
電影中並沒有提出明確的道德判斷,更不給人物安排善惡有報的道德解決,避免了我們現在的中國式大團圓解決,而是把焦點放在犯罪細節和奢靡生活上,從表面上看,這簡直就是一場宣揚金錢至上的「海天盛筵」,但只要願意去體會影響背後的片段剪輯、人物命運變遷,體會字裏行間沒有明示的諷刺和抨擊,這作品就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去回味,層次分明,意味深長。
與其說這是部影視,倒不如說這是一部說真話的紀錄片,雖然表現手法誇張,但確實將人性中的醜陋直白地甩在了觀眾的臉上,一個行業的興起,一個產業的開端,往往帶來的不是團結一致與互相謙讓,更多的是人性的考驗,欲望的不受控制,繼而才是一個有序的行業慢慢形成,這是時代環境鑄就的「成功」這也是為何華爾街之狼能成為經典的原因,即便已經過去快9年,仍可以再拿出來觀看。
第二部:華爾街
這部電影是哈佛商學院和史丹佛要求學生必看的20部電影居於第一位的電影,從電影中能學到商業社會必須的經濟常識,以及每天都發生著的經濟欺詐,也是英語國家孩子在學習商業知識方面必須看的影片。
貪婪、金錢和人性的沖突時刻存在,而實際上,這種沖突也彌漫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你或許像狗一樣地努力工作,空有滿腔抱負和理想,但卻僅僅掙紮在生存的邊緣線,居無定所,為一日三餐奔波,看不到希望和夢想。而身邊存在著不如你的人,卻能身居高位,香車豪宅,享受人生。這個時候,你是否會動搖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存原則?這就是華爾街所表現的,導演塑造了一個極有個性和魅力的貪婪大亨,最終的結局也在意料之中,大亨會面臨法律的制裁。人性本就貪婪,每個人奮鬥的過程就是一部滿足個人貪婪的歷史,影片裏很多台詞被道格拉斯飾演的蓋葛用一種張揚自信的語言表達出來,舉手投足極富魅力,張弛間盡顯道格拉斯的表演功力。
第三部:華爾街(紀錄片)
10集大型紀錄片,是央視首次采用高畫質格式傾力制作的金融特別類節目,如果說前面兩部屬於影視作品有誇張的地方,那這部紀錄片更能從側面反映國人對於金融的理解階段。
華爾街無疑是世界上最為出名的街道了,很多人不一定去過,但卻可能都聽說過它。這是中國電視媒體第一次專門實地采訪和拍攝這條著名的街道,對於很多觀眾來說,這或許是了解華爾街的好機會。
整個紀錄片一共10集,播出時正直2008奶奶華爾街金融危機爆發2周年後,對於當時的中國,美國大體是發達社會的代表,人們對它的看法可能很復雜,但總體來說,向發達社會學習的態度是中國社會近幾十年來的一個鮮明熱點。
第四部:當幸福來敲門
片子中有個關於上帝的笑話是這樣的:一個虔誠的落水者希望上帝能救他。一艘船過去了,他拒絕被救,說,上帝會來救我的。第二艘船又過去,他仍然以同樣的理由拒絕被救。後來落水者溺死了。天堂上,他不服氣問上帝,萬能的主啊,你為什麽不來救我?上帝回答道,為了救你,我派出了兩條船。
就如同海明威在【太陽照常升起】的序言中說的那樣,這世界大多數人都在迷茫。我們安慰自己,只因為那裏,或許有個上帝,端坐天堂。
生活是苦的,眼淚是鹹的。賣掉那些白色的「時光機器」不足以維持一個很好的生活,卻足以引起嬉皮士少女和精神病患者的目光。全球化把人縮小,電影又把人放大。安東裏奧尼的一句話道盡了電影藝術的魅力。我們失去了關註的焦距,可對於金錢和物質,我們仍舊保持充足的食欲。
第五部:大而不倒
這是一部以2008年金融危機為背景,以美國財政部長漢克保爾森為主角,以華爾街和華盛頓各色要人為應對金融系統崩潰而斡旋並做出決策的故事。
主人公保爾森要解決全美乃至全世界金融體系崩潰的問題,他面對的爛攤子包括投行的鱷魚CEO張著血噴大嘴吃肉上癮,投資者信心像大笨象跌下懸崖一樣拉不回來,國會像個精打細算的主婦一樣斤斤計較任何事情都要問為什麽,民眾則都準備好了起義的工具隨時要起來埋葬華爾街。這簡直就是一部恐怖片。
面對困境,保爾森的起承轉合是:起先市場持續走低,華盛頓就讓雷曼破產,給公眾信心,政府不會對華爾街手軟;承接而來的是情況的進一步惡化,高盛撐不住了,摩根撐不住了,美國撐不住了;聰明的蓋透納想到了一個轉機的辦法,讓銀行合並,給市場信心,但鱷魚不喜歡交朋友;於是乎他們只好繼續跟銀行貸款,用更大的資金啟用疲弱的市場,終於解決了危機。這又是一部懸疑片,每個人都在問怎麽辦,每種傳統的方法都相繼失效。
在故事的高潮處,保爾森向眾議院議長南茜·佩洛西女士,深情地來了個天主教跪禮,法案一波三折最後透過了,銀行家被關在一個屋子裏研究政府給的錢要不要拿,這真的像是一出喜劇。
整部片子著重於美國政府行政分支的決策者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對於事件的深入角度更加的微觀,這也是我會推薦這部片子的原因,相對於前面幾部影視作品來說,這部片子表現的更加的細微。
第六部:大空頭
在金融危機之前,少數金融家是如何發現危機的征兆,並從中獲利的。影片講述了華爾街金融危機時四個性格怪異的男人抓住機會,從全球經濟衰退中撈取了利潤,同時他們還試圖阻止全球經濟的衰退的故事。
大空頭也是采用詼諧的黑色幽默來講述了金融危機下幾位眼光獨到的華爾街投資鬼才的事情,藏在搞笑表面下的,是深深的悲哀,是普通人買但一切,惡人消失無影無蹤的悲哀。
大空頭還是找到了一個新角度, 並且拍攝的十足地帶感和過癮,這個新角度,就是準確預見危機的洞察者們。他們透過做空,在這場危機中危機中大賺了一筆。很多人罵他們是發國難財的無恥之徒,但也有不少人認為他們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真天才。克里斯汀貝爾飾演的麥可,一個靠重金屬搖滾把自己和笨蛋們隔絕的醫學博士,最早發現問題所在;瑞恩高斯林飾演的傑拉德,一個巧舌如簧的衍生品銷售者,四處兜售的產品卻是押註自己的東家要垮;史蒂夫卡瑞爾飾演的馬克鮑姆,待人無禮的基金經理,卻嫉惡如仇,且腳踏實地;布拉德皮特飾演的本,一個厭惡金融的歸隱高人,但在背後支持著兩個敏銳的年輕人。這些優秀的演員,讓角色個個精彩紛呈,閃耀可愛。四路人馬帶著自己的小弟們,以敏銳的數位洞察力,在上自政府大銀行,下至混混脫衣舞女的這場愚蠢的狂歡中,逆流而上。他們慧眼獨具,卻沒人認可他們,隨著市場狂歡他們的做空不斷虧損,老板咒罵,客戶撤資,同僚譏笑,自我懷疑。當最後危機已現,和他們對賭的投行們大廈將傾,他們大賺一筆的同時,給那些自大固執的人們狠狠的一記耳光。這些不修邊幅的真正金融精英們,絕頂聰明,壓力也大,沒時間也沒耐心跟你和顏悅色,所以滿口臟話,卻帶著十足的幽默感,絕非西裝革履出入高樓,自以為是精英的那批庸人。除了展現這幾個人的不同凡響,影片後半段都著力於這幾個人在苦等崩盤中的壓力與艱難。他們慧眼獨具,卻沒人認可他們,這部電影也沒有將視角局限於華爾街的辦公室裏。我們跟隨片中角色南下實地考察,親臨空蕩蕭條的小區,接觸隨手房貸的貸款人,存取手握5套房的脫衣舞女;最令人激動的是他們參加從業狂歡者的大會,讓看破者和愚蠢的狂歡者正面對決,發現交易對手們比自己蠢太多之後,他們吃了定心丸。資訊不對稱,是悶聲發大財最重要的要素。這一切,讓我們得以從各個側面看到這場開發中的危機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