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深刻的有一座30萬人的縣級市津市,就是常德津市牛肉粉文明的地方。
由於做常德的計畫,有段時間需要到津市頻繁出差,每次出差都會住在津市劉聾子粉店總店附近,早上起床一碗劉聾子米粉必不可缺少,而後去辦事情。
每天換著花樣吃粉,來回數日竟然沒有重樣。
常德的朋友跟我講了一個故事,劉聾子粉店的創始人來自四川,民國時期逃難到了津市而後留下來,他將重慶火鍋底料與湖南米粉結合起來而做出了特別的味道,後來從津市回回那裏學習到牛羊肉的鹵汁吃法做成了米粉的碼子。
解放之後,劉聾子仍然挑著擔子四處賣早餐,直到改革開放後,他將積攢的本錢租了供銷社的店面才穩定下來,粉店做的久了就有了名氣,劉聾子去世後粉店由女兒女婿繼承。
劉聾子粉店在三十萬小城做出了名牌,市領導反復做劉聾子女婿的工作才讓他們有了開連鎖的規劃,湖南省政府推出了一村一品和地域特色品牌計劃,湖南省米粉節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湖南廣電金牌綜藝節目【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等助力了劉聾子米粉品牌。
如今,劉聾子粉店已經在湖南省開啟了連鎖店,在長沙高鐵站可以吃到,不過價格是比較高的。
同樣來自常德的青年,北大碩士畢業生張天一在北京創業推出「霸蠻」粉店,這個計畫獲得資本加持,引進中央廚房的概念,連鎖加盟也做的有聲有色。
不過,一碗粉卻是帶動不起來一條產業鏈,津市仍然是一個小城,那裏市中心只有兩條主要街區,沒有拿得出手的工商業企業,政府財政主要是上級轉移支付維持。
津市是佛教曹洞宗的祖庭,佛教文化有兩座比較知名的寺廟,這是人文歷史的遺跡,不過卻沒有大師主持沒有形成影響力。
如津市這樣有特色的小城有很多,大城也有不少,不過想要將特色做成產業鏈卻真的需要沈澱,數位經濟時代,沒有產業交易規模的權重沈澱,就不會有產業聚集效應,資本就不會進入推波助瀾。
淄博,沒有去過。山東,我去的最頻繁的地方是濟南和棗莊及青島,這些地方人文遺跡可以說是中國最密集的地方,每一個村子可能在歷史上都是一個名人的故裏,不過開發人文歷史需要IP來打造爆款從而持續吸引流量,山東在文旅上的創新比浙江和江蘇要弱很多,這與經濟結構有關,也與山東近代以來文風衰落有關。
淄博燒烤做起來了,政府和民眾都很高興,高興之余環保與經濟協調發展成為新的問題,燒烤燒的是炭火排放的二氧化碳會被城市空氣檢測數據記錄,一個城市的環保關聯著文明城市評比和政府政績考核,這個時候就需要新能源燃料來做替代,新能源燃料既要滿足燒烤熱量還要滿足口味層次感,這真的考驗材料工程師和味道工程師腦洞了。
為淄博的城市榮譽而戰,這是自發的城市精神,大家一起快樂永續的搞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