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能不了解神奇的中國文藝產業歷史。在一片罵聲中掙錢,是中國文藝產業天才們早有的絕大發明。
2014年,有一個名叫綜藝大電影的東西,在中國神奇的出現了。讓好萊塢那幫沒見識的目瞪口呆 。
2014年【爸爸去哪兒】成功試水了一種對綜藝IP全新的延展手法——同名綜藝大電影。借著同名綜藝熱度和合家歡節日氛圍,這部拍攝周期僅有5天的綜藝大電影登陸2014年春節檔,原本5000萬元的預算成本,上映首日票房破9000萬,最終賺走了7億票房。
之後那幾年,熱門綜藝紛紛直接上了院線。 其基本邏輯是: 流量在商業中是第一位的——綜藝ip有流量——所以就可以直接進電影院收割韭菜 。
當時,中國資本相信他們已經找到了文藝產業的核心密碼,流量為王!只要創造出流量,不管它是自發的還是刷出來的,他們都能就此統治文化產業。
所以,在他們心裏,那些傳統信仰內容的文藝人都是不懂未來的大笨蛋。
所以,著名大公司文娛負責人,當時公開表示,他要創造無編劇的大數據文藝時代。
對於綜藝大電影等新東方神奇文娛發明,好萊塢想了三天三夜,還是沒敢上。
「我們很難想象【福祿雙霸天】 或者【百戰天蟲】按照節目裏的模樣去拍攝,這樣會被我們影迷投訴關掉的。」
好萊塢知名影評人托姆-格伊爾坦承,在好萊塢,電影和綜藝節目直接的界限很明顯,即便真的將綜藝節目制作成電影,也不應當依然走綜藝節目的路線。
中國記者問:似乎好萊塢對於熱門節目做電影的態度十分不感冒?
托姆-格伊爾: 不僅僅是不感冒,而是不能去碰。 雖然電影和電視節目都是給予觀眾滿足和消費的消費品,但是兩種藝術載體的操作模式和思路還是有著很大不同,可以算得上涇渭分明。因此一個熱門節目想要去做電影,需要經過很嚴密的考察和考量。
畢竟在好萊塢,如果你想要進入院線大規模投放,電影開拍之前的必要考量是必須的,在這一點上,幾乎所有的熱門節目都過不了關,不管是【美國偶像】,還是【美國好聲音】, 即使熱度再高,也不可以再錄制一期節目扔到電影院裏播放。
唉,好萊塢不懂未來。
——
三體動畫,不過是早就被大數據資本發明出來的流量模式文娛的又一次體現。它在中國,即不空前,也不會絕後。
反正,中國觀眾不會像好萊塢觀眾那樣去直接沖制作公司與資本的塔;反正,中國觀眾最大的勇氣也就是在網路上罵罵,怎麽就不能堅持割他們的韭菜萬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