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不仔細,全當是放空。高贊幾個就是典型。再加上評論裏那些連基本宣府有幾個兵額,餉銀都不知道就號稱明史料科普員。
這就是知乎的典型月經題答案現狀。
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尤其是這種不講學術規範的。上來既不作綜述:前人研究如何如何,也不做選題開題。反正來來去去就攻其一點,邏輯上否定就可以。。。說實話,這種答案最多值個評論的位置,除了發揮臧否的功能還有啥意義?
然而,題目太大了。不如簡略為天啟崇禎是不是渣渣。。。當然, 結論就是別帶魏忠賢,看看崇禎朝、順治朝這三十三年的結果就知道了。當然這不能全怪天啟崇禎兩兄弟,也不能全怪嘉靖萬歷兩祖孫,要怪只能怪朱棣和他留下的好聖孫了。
不過,謝邀,力所能及的具體回答下。
第一,要先解釋明朝的財政收支究竟如何運作?戶部究竟能在裏面起什麽作用?漕運、民運、鹽銀、軍屯等等都起了什麽作用?這個題目大不大?很大,搭十個王毓銓進去勉強夠用。
比如其中一個小題目,明朝財政收入——稅賦:稅收總數有多少,每年有多少,明初到成化多少/年,成化到正德多少/年,嘉靖到萬歷十五年多少/年,萬歷末到崇禎元年多少/年,崇禎朝都是多少/年。賦役有哪些?具體如何征收?一年征收幾次?稅額多少、實收多少,有否考成?
比較核心的兩個問題,1、稅的種類:正賦多少,折銀多少,砸向多少,因為實物征發才是明朝收支的實際情況也是主要情況;2、固定稅額制度——原額——量入為出的原則從何而來,又如何符合了古代社會的運作?
入門者,至少把黃仁宇的【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給讀了,有個大致印象也好。
第二 如果了解了明朝的財政制度,接下去就可以著手了解下邊餉和遼餉——兵額的產生和發展。嘉靖到萬歷的邊餉劇增、萬歷末年到明末的三餉加收給明朝財政稅收帶來的影響也應該有了比較完整的概念。
當然,已經有明朝財政基礎觀念的朋友,不會把京例銀同邊餉額等同起來。
第三 可以額外了解下,為什麽天啟崇禎年舊餉(邊餉)總是欠收,新餉(遼餉)卻幾乎(除了 遼東巡撫畢自肅 因而自殺的那次 寧遠 兵變)始終不缺。
崇禎元年八月自殺的遼東巡撫畢自肅的親兄崇禎元年四月新任戶部尚書畢自嚴自己在崇禎元年十月說:」加派遼餉、暗損京邊「。
但轉過年來他就明白了,「局中滋味、甘苦自知」。具體為什麽,此疏後半部份就解釋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