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知乎上看見一個國有銀行網點負責人的自述文章,不知道內容是不是編撰,看完很是壓抑, 大概的意思就是抱怨自己是一個廢物,對不起單位,對不起家庭,精神抑郁,活不下去了,雲雲。
作為一個工作超10年的銀行人,基本經歷過基層的任一崗位,我特別理解這個文章裏的內容,只要做過行銷條線的銀行人,大多有過文章中的這樣的想法,時常會陷入一種自我pua的情緒中,只不過這種情況,有人嚴重,有人輕微,有人持續時間長,有人時間短而已。
但是,工作的時間久了,看的事情多了,覺得這種情緒大可不必。
首先,樹立正確的工作觀。 「just a job」,只是打一份工而已,不要賦予太多的意義。上一天班,拿一份薪資,盡心盡力就行,能完成指標當然好,完不成,就圖個公積金還房貸,圖個社保養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周圍很多人的工作觀,有時候會走極端,要麽完全躺平、沖動辭職,要麽極盡內卷、陷入毫無意義的自我pua的境地。 一定要學會在躺平胡內卷之間找到平衡點,沒找到下家,就沖動辭職大可不必,須知,騎著驢找馬,更加從容。
培養一個愛好,時常感覺人間值得。 體育、音樂、閱讀、電影、寫作、手辦、機械、繪畫、旅遊、美食。 有一個自己的愛好,一個興趣,是繁忙工作的避難所,是精神王國的私人領地。 工作中,不管是升職,還是加薪,都是一種外在激勵,主動權不在自己的手裏,無法掌控、無法預測,而自得其樂的興趣愛好,發自內心,來於本源,有其相伴,漫漫人生不再寂寞,殘酷職場不再黑暗,心靈深處,有一個快樂之源。
人生有時候,要學會退一步。 開頭提到的那個網點負責人,中度抑郁,和妻子商量,想退回去做普通業務員,妻子不同意,覺得人生奮鬥至此,實屬不易,不應半途而廢。 其實,這種心態大可不必,退一步,海闊天空。 去年,網點的一位理財經理,年長我很多,和我溝通,說自己年紀大了,心理和身理上,已經承擔不了這種銷售壓力,想回去做櫃員。我和她聊了下,我也覺得挺好,她這個年齡出去已經找不到像樣的工作了,還不如在國有銀行繼續幹著,有工齡薪資,有企業年金,有10天年休假。我作為網點負責人,日常也一直堅持自己維護一些客戶,寫一些授信材料,哪天幹不下去了,就退一步,回去做客戶經理,我感覺也挺好,有份工作,有事幹,有錢賺,就行。
關註家庭的現金流。 經營家庭和經營公司一樣,需要有穩定的現金流,公司現金流枯竭,會破產,家庭現金流緊張,也會陷入困境。我和妻子都在銀行工作,家庭經濟條件尚可,但是我們從來沒有買過一件奢侈品,一是沒有興趣,二是覺得毫無必要。6年前,我17萬買的國產車,還一直開到現在。 開源節流,既要「開源」,也要「節流」,健康的經濟狀況,讓職場走的更加從容,有機會就進一步,沒機會,就多點時間,陪陪家人,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學會自嘲,要有「鈍感力」。 記得以前做客戶經理的時候,因為一份材料,被分管領導訓了1個小時,當時走出領導辦公室,還覺得特別恍惚,感覺無法再keep moving on。後來無意間,看到一個詞,「鈍感力」,出自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書,書裏面講了個故事,一同進報社的同事,被領導罵了一次,從此不敢提筆,而渡邊自己被罵了之後,該怎麽寫,還是怎麽寫,最終成為著名作家。有時候,領導的批評聽聽就行了,過幾天,領導自己都不記得了,你還在那邊反復琢磨,真的沒有必要,該幹嘛幹嘛。 「鈍感力」通俗一點講,就是「臉皮厚」,哈哈。 這裏又想到一位同事,每次被領導罵完,都要回辦公室,惟妙惟肖地模仿一下領導是怎麽罵自己,神形兼備,大家哈哈大笑之間,自己也釋然了,繼續回到正常的工作狀態。
「生與死」可以打破一切規則。 銀行員工跳樓事件幾乎每年都會發生幾起,印象最深的是,寧bo-bank南jing分行,廈大碩士,總行管培,新婚燕爾,縱身一躍。工作是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最後卻因為工作,走向了「淪陷」,大可不必,毫無意義。 銀行人應謹記,當危及生命,一切規則皆可打破,當痛苦抑郁到極點,不是刀刃向內,自我了斷,一定要找到出口,與現實困境做切斷,打破規則,拯救自我。
經濟下行,銀行的工作,想必是越來越難,大家應有這種心理準備,但就我每天走訪客戶的情況,其實各行各業都不容易。「銀行工作」作為一份普通職業,正常幹幹,養家糊口,沒有問題,還是要擺正心態, 有一個正常的工作觀,不要躺平頹廢,也不應要死要活,盡力而為,不負每天,關註「生存和發展」,也應感知「陽光和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