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先發於「劉潤」公號,訂閱「劉潤」公號,和我一起洞察商業本質)
別把失敗,歸為外因。
一個人在遇到問題或者失敗的時候,總是習慣於把原因歸結為外因。
這個不是針對任何人,我們自己也有這個問題。
就比如,我們公眾號有時增長會不如以前了,小夥伴們就很容易把增長出現的問題,歸因為賽道不行了;大家開啟公眾號的習慣變了;大家開始去刷短視訊了。
確實,小夥伴們說的這些問題確實是存在的。
但是這種問題是所有人都遇到的問題,那為什麽還是有做得不錯的?如果我們自己真的把原因歸結為外因,那我們自己再想提高,就會沒什麽可做的了。
所以,千萬不要把失敗歸結為外因。
那應該怎麽歸因呢?
原因,通常不在結果附近。
首先,我們要理解到底什麽是歸因能力。
原因,通常不在結果附近。
我們不能出現了問題,馬上就下意識,憑經驗認為是什麽問題,雖然憑經驗,可能大機率你是對的。但是萬一有一次歸因錯誤,那麽可能損失就是不可避免的。
那應該如何歸因?
要用關聯的、整體的、動態的眼光看問題。
關聯的眼光,就是看到要素之間的關系。
整體的眼光,就是把一系列的事物放在一塊,把它變成一個系統。
動態的眼光,就是加上一個時間軸,不要光看到結果,而是要看到過去是什麽導致了這個結果,以及未來又會是什麽樣。
如果你不用這種眼光歸因,你會發現,有些人即使做成了一件事,但是他卻未必知道自己是怎麽成功的。
比如,這個企業今年賺了1000萬,如果你問他,你是怎麽成功的?
他可能說,我遇到了兩三件特別有挑戰的事,我把它們攻克了,所以我成功了。
實際上也許不是這樣,也許恰恰是他輕松跨過去的一道小坎,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只是因為他解決這類問題的能力恰好很強,才讓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只留意了對他來說很困難的幾件事。
這會導致一種什麽結果呢?
當他再遇到同樣的情況的情況時,就沒法持續取得成功。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是他上次成功是因為在白天,不需要手電筒。但是這一次,在晚上了,就必須要開手電筒,但是他卻沒有這個經驗,所以,他這次就不一定能成功。
所以,做到正確歸因,你就要具備把經驗抽象成方法、理論的能力,用關聯的、整體的、動態的眼光看清要素之間的關系,把一系列事物放在一塊,形成系統。
這才是真正的歸因能力。
原因,通常不在結果附近。
5WHY法。
這時,可能有的同學會說,上面說的還是太抽象,有沒有更具體的辦法提高歸因能力。
有的。
你可以嘗試針對每個問題,用5WHY法。
什麽是5WHY法?簡單來說,就是追問5個為什麽。「追問5個為什麽」作為一種思考工具,最早是由豐田公司的大野耐一提出的。新聞釋出會上記者問:「豐田汽車的品質為什麽會這麽好?」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