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兩年的投資大環境,無論是常駐投資理財的老手,還是剛接觸理財的小白,都能深刻的意識到倆字:真難。
我們宏觀分析理財的時候,往往是結合多重因素來闡述,比如行業影響,國際環境等等,但是這種多重因素的疊加,在歷史上都不多見,而這種挫折,也確實很難讓人樂觀地起來。況且現在擺在我們的實際問題更是數不勝數,比如現在月薪分配壓力、養老壓力,以及很多人對於基本理財的知識和技能儲備的不足,很難把握理財的風向等問題,都讓人覺得這理財不玩也罷。
不過,各位千萬別泄氣。
市場的自我調節能力和經濟復蘇的潛力,可能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的多,而在如今這個環境趨勢下,在我看來對於理財老玩家和新手小白,卻是一個很好的小成本試錯養成的好機會。
至於題主提出的宏觀問題, 我覺得可以去看看螞蟻財富開門紅理財節的理財直播「基民開年十問」,透過五位理財專家和基金經理的分析,可以說涵蓋了目前對於2023年整個投資理財的一個答疑解惑。
這個直播在我看來,特別適合各種型別的投資理財人群去好好看看,因為它完全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理財說教」或者課程,而且比較客觀地闡述了當前這樣的一個理財的環境,對於今年的局勢把控,說得也都比較透徹。
當然,大家也完全不用一看到「基金經理」四個字,就想起自己慘淡的2022投資時光,從而出現天然的不信任,要知道在去年這個環境下,各種黑天鵝情況都出現了,基金經理作為最懂投資框架的一群人,他們的投資框架幾乎派不上任何用場,能跑贏大盤已經是技術高超,更何況投資理財本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的市場邏輯,而作為最懂投資的他們,當然還是可以信任的。
在這,我也針對這次的「十問」內容,對於眼下的這道題,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解讀,我也挑幾個印象深刻的問題,結合基金專家們的建議,簡單談談自己的看法。
先來說說螞蟻財富從微博和螞蟻財富基金討論區征集而來23年理財人最關心的問題:2023經濟和投資的走勢問題。
我們都知道,經濟的三駕馬車,分別是消費、投資和出口,咱們可以分門別類的講講。
先說說消費層面,正如直播中梁杏經理所說,雖然很多人說自己並沒有報復性消費,是因為三年的疫情已經跟自己迎來了全面和解,選擇放下一切,不過現在來看,三亞、雲南等熱門旅遊目的地,又已經人滿為患了,北京又開始堵車了。數據不會說謊,人們在重新建立生活信心。
所以在我看來,放開之後的消費復蘇是必然的,但是不會出現曾經那種非常沖動型的巨大增長,但是食品飲料或者醫藥這種大消費板塊的回暖是必然的,而可選消費中,比如旅遊或者影視行業的回暖也是必然的,其實大家也都能感受到,比如這次放開之後,身邊有大量的人都湧向了三亞或者雲南這樣的熱門旅遊城市,而2023年這樣的情況只會更多。
其次,就是投資方面。張林經理在直播中的觀點我也非常認同,那就是隨著宏觀經濟逐漸回暖,市場微觀主體也會被啟用,很多行業會逐步復蘇,政府主導的或者企業主導的創新也會增加,例如剛才新能源、資訊保安和自主可控等,都有可能會相對之前有更加積極的表現。
至於基建、房地產投資,或者固定資產的投資方面,可能曾幾何時我們大家更傾向於把房地產投資放在第一位,因為曾經種種案例都表明,房地產投資似乎是最穩健和暴利報酬的投資方式,然後發生的事大家就都明白了,不過這真的意味著房地產行業還會持續走向低谷麽?我覺得不然,但是這波觸底反彈可能要持續到2023年的下旬甚至年底,所以跟他們相配套的比如建材行業,其實也會逐漸迎來回暖。
而且在我看來,投資市場拼的最重要因素,從來不是持續走勢,而是事件和政策的影響。實際上股市對政策的敏感度更高,股市往往會預期政策的變化。不僅A股市場如此,美股也是如此。例如,美股對利率變化非常敏感,故一旦市場預期美聯準將會結束加息周期,則美股就有望見底回升。 因此,實際上經濟好壞並不是影響股市的唯一變量。政策能否改變經濟走勢其實並不能馬上見分曉,但在還沒有見分曉之前,只要市場有一批投資人士賦予「樂觀」預期,股市就可以先迎來一波上漲行情。因此可以說,各種突發狀況的發生,各種政策的走勢都會影響投資市場,比如碳中和政策的推行,新能源行業的發展,都在明年能有不錯的投資表現。還有隨著政策的放開,國家的貨幣政策以及財政政策也一定會對投資市場作出宏觀調控,因此可以預測今年市場的復蘇幾乎是必然現象。
至於第三架馬車「出口」,我建議大家2023年盡量別碰。在歐美這些重要的經濟體經濟仍處於這個狀態下的時候,千萬別想著腦子一熱搞點動作,沒有個三五年想緩過來我覺得幾乎不太可能。
所以2023年的整體走勢,我個人如果評估一個信心值的話,有6~7成的把握,無論是股市投資機會,還是基金的權益資產的配置,其實都可以比2022有更大的動作,但是一定在自身抗風險能力下進行。
那麽落到實際之處,2023年到底應該怎麽投資?
目前在基民身上,我看到最多的情況是兩種,一種是像基民開年十問裏很多基民普遍存在的疑問,我薪資不多還應該投入基金嗎?投入多少合適?比如月薪五千的基民,可能身上本身存款就不多,所以覺得沒有必要理財,覺得反正翻不起什麽水花;另一種則是雖然一直都有理財習慣,但是被去年給虧怕了,今年覺得自己真的不敢出手。
首先針對第一種情況,直播裏梁杏經理回答的很好,這是一個理財意識的問題。你要相信有的人即使是月薪2000,他也還是存下了錢,甚至一年下來存款比月薪5000的人還要多,這就是有無資產分配和理財規劃的區別,重要的不是每個月收入多少,而是看錢能存下來多少,比如你每個月就一定要拿出一筆固定的錢,把它忘了,當作你的薪資是減去那筆錢後剩下的數額,再去合理規劃自己的財務情況,設立理財目標。
我覺得無論什麽時候,我們都應當具有長期投資理財的意識。要知道,本來就掙錢不易存款不多,只是將錢放在銀行雷根本跑不贏通貨膨脹,只能眼睜睜看著錢不斷地貶值。給大家說一個簡單的數據,近年來中國官方報道的通貨膨脹率大概在百分之五左右,而銀行定期存款的利率能返還給你多少?甚至大多數低於百分之一。這樣你在今年手裏還有100元,明年就只剩下95元,長期下去就算你一直省吃儉用,手裏也根本存不住錢。而富人顯然比窮人更註重投資收益以及財富的再增值過程,風險抗壓能力也更強。這就是為什麽富人越富,窮人越窮。
所以說到底,我們很多時候理財的目的不是為了賺取短期利益,而是選擇放長線釣大魚,盡全力實作自身的財富保值。
同時,我認為王浩經理在直播最後申明的觀點也非常重要,「 擁有正確的投資姿勢比踩點入場其實是更關鍵的。如果因為太綠就想鏟掉一棵植物,那最終我們都收獲不到紅色的果實。建議申購一些長期業績優秀、經歷過多輪市場波動、規模適中的優秀基金產品長期持有或者定投。」
從這段話裏我們每個投資者都應該明白一點,堅持長期投資是好習慣,但短期投資的波動還是比較大,尤其是風險承受能力比較低的投資者,更加應該謹慎,不要想著透過擇時買入賣出,追漲殺跌來從中牟利。
我們可以看到下面這張圖,從2022年全球投資大師的收益率來看,連大部份投資大神包括巴菲特的收益率都是負指數。因此說明投資不僅是取決於投資技術,投資的時機以及宏觀的經濟走勢也非常重要,在投資大環境較差的情況下連股神都不能避免完全無失真失。
因此尤其對於普通股民來說,在本身理財投資知識與技術都不到位的情況下,切忌盲目跟風亂投,擇時追漲殺跌最容易導致的就是被割韭菜,高位買貴了被套,低位便宜賣了又吃虧。
擇時是極難的,我們只能盡力用長期定投的方法來平滑掉短期波動的風險。市場大部份時間都是平靜的,大漲發生在少數時間裏面,如果你總是喜歡擇時就容易錯過大漲。所以如果你看好2023年的行情,就應該用定投的思路來投資基金,選擇自己信得過的基金經理,並且選擇基本面較好的基金和自己認可的基金經理,在匹配自己風險偏好的情況下,去做一個長期的定投。也可以先從債基入手,由淺入深的了解投資再去嘗試。
針對第二種情況,正如上文的分析,我們在判斷市場走向的時候,既應該看到經濟對於投資市場的晴雨表指示,也應該分析政策對於市場的顯著影響。
首先A股市場的活躍度仍保持在全球前列,與歷史上的估值水平相比,目前處在比較低的階段。 如果說從2019年至2022年是上一輪完整周期的話,那麽,新一輪周期已經開啟,經歷了三年疫情考驗之後,經濟步入休養生息的回升階段。隨著疫情政策的放開,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將逐漸增強,企業的收入和利潤也增加了,市場基礎更加紮實。因此今年市場面臨的宏觀環境相比之前將有所改善,市場的波動率也將降低。
所以目前來說,經濟市場只是剛剛開始復蘇,還沒有回到疫情前的市場平衡中點;當越過中點後,還會經歷樂觀、興奮、貪婪幾個過程,最終或會在狂熱中達到漲幅的極限。
從宏觀政策來看,今年的大機率經濟環比動力增強,而且政策調整也對應了市場的底部,經濟復蘇肯定存在,而且這次中央工作會議也把擴大內需作為咱們的首要目標。怎麽理解呢?實際上就是把新能源汽車和養老服務消費和住房改善這些變成當今的重點。今年的熱點板塊不會少,更多會集中正在新能源、人工智慧和生物制造行業,這些有潛力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的行業,都有很大的潛力。
因此綜合來說,其實作在這種情況是比較適合投資的,當然,它的前提還是攢錢,在保證完成每月攢錢數額之後,可以把可支配收入的10%到30%放在投資上,這個數位完全因人而異增減,但是一定要想明白我們投資的意義在於什麽,給自己定一個靈活的理財目標,在自己的風險承受內,越早學會資產的管理,對未來的發展都是百利無一害的,選定更靠普的基金經理,和長期有空間的賽道,或許能有不錯的收獲。
以上,就是我對2023年投資的一點小建議,更多感興趣的朋友們,不妨也在支付寶搜尋開年十問,有這次直播的回放,各位專家的點評也都非常中肯客觀,幹貨滿滿。
回答的最後,我也給大家拜個年!碼字不易,如果有幫助可以點贊收藏,也祝各位新的一年,可以投資理財一帆風順~
當然,以上建議僅代表個人對於今年經濟走勢和投資理財的一些看法,不構成任何個人投資指導,大家還是需要謹慎前進,才能收獲自己理想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