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節前大漲之後,近期A股呈現多空激戰、高位震蕩態勢。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16日收盤,上證指數、滬深300、創業板指10月以來分別下跌-4.00%、-4.64%和-6.21%。
對此,機構人士普遍認為,短期市場氣氛雖然有所降溫,但也更加健康,更有利於行情的長遠發展。展望後市,市場有望進入一個季度級別的溫和視窗期,利於投資布局,期間投資者應密切關註政策的落地效果,關註房價企穩、M1、M2等數據。
投資策略建議采取底倉+成長的策略,滬深300、紅利低波等品種作為底倉,同時配置以創業板、電子、電腦等高成長性資產。
關註政策落地2個節點
在部份資深機構人士看來,近期市場的劇烈波動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相似情形只有1999年的519行情可類比。這一輪上漲的核心驅動力在於政策預期的巨大轉變和大量增量資金的湧入。特別是政策方面,從9月24日三部委的講話開始,市場對政策的敏感度達到頂峰。而資金方面,被動型外資的流入和國內投資者的積極參與,共同推動了市場的快速上漲。
然而,市場的調整也隨之而來。機構人士認為,這與海外情緒的變化和國內政策預期的落差有關。這一調整雖然對部份投資者造成了困擾,但對於整個市場的長期穩定和增長來說,未必是壞事。它為市場提供了冷靜期,使得投資者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市場,從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
作為由政策驅動的行情,政策端對市場走勢的影響至關重要。進入調整期,如何看待當前的政策進展,以及後市還需要關註哪些政策節點?專業人士強調,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問題前所未有,包括企業家信心、房地產問題和地方債務等等,都需要更復雜的解決方案,但同時,此次政府各部門之間的政策協同也是前所未有。因此回顧近期的政策演變不難發現,當前的政策轉變是大踏步向前的,而非簡單的回轉。其第一階段以資本市場的增量資金政策為主,如5000億股票互換工具等,而第二階段則更加註重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協同。預計未來政策將更加註重預期引導,為市場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間。
需要註意的是,政策端對市場的最大反饋時間點已經過去,後續需要更加關註政策的落地效果。一是看11月初人大會議可能對此前提到的專項債限額的決策;二是關註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於民生議題的表述。在政策陸續推出或落地的過程中,再去驗證經濟基本面本身,可能是更為妥當的投資方式。畢竟從政策面催化到經濟面出現實質改善還需要一段時間去等待,這中間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市場震蕩的過程。
對於美國非農數據超預期對國內市場的影響,該機構人士表示,雖然市場對美聯準降息的預期有所減弱,但核心通脹仍在下行,因此維持11月和12月各降25bp的判斷。
能否突破前高,關鍵看2個指標
作為本輪行情的第二大驅動因素,增量資金的入市迅速點燃了投資者們的交易熱情。Wind數據顯示,自9月24日以來至今(10月16日)的12個交易日中,滬深兩市已連續有11個交易日成交額突破1萬億元,交投活躍。
不過,對於很多在10月8日進場的投資者來說,最為關心的是市場能否創出新高,滬指能否突破3674?
機構人士認為,如果假設A股盈利保持不變,也就是零增長,估值在政策利好下,修復到歷史中間水平,差不多對應的滬指點位就是在3670點。因此,如果想要突破這個位置,可能需要關註經濟修復。
經濟修復具體可以看兩個指標:一是房價是否止跌企穩,二是M1和M2的情況以及信貸是不是居民和企業的中長期貸款增加得更多,這個是這一輪大家對於經濟政策見效非常關註的一些指標。如果達到了,對於中期行情可以再更樂觀一些。
經濟基本面的恢復是一個持續驗證過程,需要逐步驗證。短期數據難以驗證的情況下,市場仍有望維持熱度,如果後面驗證到經濟基本面改善,市場向好可以持續更長時間,甚至在年度級別。
看好紅利+成長:滬深300、紅利低波、創業板
大漲回呼之後,哪些風格或方向值得關註?回溯歷史,在歷次由政策面驅動的牛市行情裏,走出主線機會的板塊往往都有基本面因素的支撐。在機構人士看來,在當前實體經濟尚未出現顯著改善階段,以創業板為代表的高成長性資產和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板塊是目前相對能夠明確看到有基本面支撐的受益資產。
成長板塊,由於之前市場對中國經濟的悲觀預期,導致一些優質資產的估值達到歷史低點,這些資產將直接受益於估值的回升。這其中,創業板塊中的電力裝置(尤其是海風和電網裝置)和醫藥板塊中最近一個季度明確出現景氣向上訊號的創新藥板塊尤為值得關註。
大金融板塊,作為行業底部預期反轉類板塊,銀行為代表的金融股,特別是大型國有銀行,有著更明確的業績拐點預期和持續的經營能力,使得它們在政策出台後成為投資者的優選配置。
具體投資策略上,機構人士建議,當前可以采取底倉+成長的策略:底倉考慮布局滬深300和紅利低波類產品;成長方向關註創業板,以及符合國家新質生產力要求的高成長性資產。
總的來說,市場有望進入一個溫和的視窗期,是不錯的投資時機,後續需關註基本面恢復情況。
風險提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指數基
金存在跟蹤誤差。基金過往業績不代表未來表現。投資者在購買基金前應仔細閱
讀基金招募說明書與基金合約,請根據自身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等因
素充分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在了解產品情況及銷售適當性意見的基礎上,
理性判斷並謹慎做出投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