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連銀行都要過緊日子了?當降薪成潮流,銀行金飯碗還好嗎?

2024-04-21財經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銀行工作無疑是一個好工作,工作體面、收入較高甚至被人稱之為金飯碗,但是就在最近,不少媒體都發現,曾經高薪的銀行也開始日子不好過了,降薪、過緊日子都開始成為了銀行的熱門關鍵詞,我們到底該怎麽看這件事?銀行的金飯碗還好嗎?

一、連銀行都要過緊日子了?

據搜狐財經的報道,搜狐財經統計23家銀行最新數據發現,2023年,7家銀行員工平均薪酬超50萬元,招商銀行薪酬最高、為61.3萬元;統計銀行最低平均薪酬為31.63萬元,為常熟銀行。同時,超半數統計銀行出現了員工平均薪酬的下滑,且多為大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降薪振幅均在3萬元以上,重慶銀行、鄭州銀行也降幅不小。

年初,浦發銀行「一封家書抵萬金」曾引全網吐槽。有銀行員工對搜狐財經表示,往年早早到手的年終獎今年一直到除夕前最後一天才到賬,期間一直提心吊膽,生怕「家書」劇情落在自己頭上。也有銀行員工在社交平台吐槽,「高溫補貼真的沒有了」「往前回溯了五年考勤」……

搜狐財經統計數據顯示,23家統計銀行中,12家平均薪酬同比下降、11家上升;分類看,降薪銀行多集中在股份行,漲薪銀行則城、農商行占比更高些。

無獨有偶,據中國新聞周刊的報道,甚至有銀行出現了總薪酬萎縮的現象,堪稱「前所未有」。2023年,中信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的總薪酬相較上年下降,據wind數據,四家銀行的薪酬總額分別下降0.5億元、1.31億元、4.64億元、12.53億元。中信銀行在薪酬總額下降的情況下,員工還在增加,這也直接導致中信銀行年度人均薪酬56.97萬元,同比大幅下滑8.77%。

六大行中工行、建行、郵儲銀行高管團隊薪酬總額去年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別下降約204萬元、11萬元、156萬元。對比之下,民生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的高管薪酬總額下降不少,分別下降2707.98萬元、2170.35萬元、2046.99萬元,同比降幅分別為36.65%、36.83%、42.07%。浙商銀行的高管薪酬總額下降也較大,為1316.88萬元,降幅高達42.72%。

更值得關註的是,前不久曾經的零售之王招商銀行召開了2023年度業績釋出會,招商銀行行長王良公開表示,如今銀行的經營壓力正在不斷加大,明確了要過「緊日子」的戰略方針。聲明一出,立刻引發市場強烈關註,#招商銀行提出要過緊日子#的話題隨即登上微博熱搜。

二、當降薪成潮流,銀行金飯碗還好嗎?

隨著近年來經濟環境的變化,銀行業作為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份,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曾經被視為「金飯碗」的銀行業,如今也傳出了降薪的聲音,銀行業的降薪到底該咋看?

首先,銀行為什麽之前是高薪金飯碗?銀行業作為金融業的核心組成部份,其與金錢的緊密聯系及其歷史上高利潤的形象深入人心。早期,銀行業確實經歷了高薪的黃金時期,在銀行業發展的早期階段,金融服務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但供應相對有限。銀行作為連線存款人與借款人的橋梁,擁有資金調配的特權,對社會資金流轉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這種稀缺性和獨特性賦予了銀行業較高的市場地位和議價能力,使其能夠獲取較高的利潤。更何況,銀行畢業生通常來自知名高校,具備紮實的金融專業知識和良好的職業素養。這些高材生為銀行業帶來了先進的理念、嚴謹的風險管理能力和高效的營運效率,有力支撐了銀行的業務發展和利潤增長。銀行願意為吸引和留住這些優秀人才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

與此同時,銀行的利潤水平也相當高,銀行傳統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賴於存貸利差,即透過吸收公眾存款並以更高的利率發放貸款,從中賺取利息差額。在市場環境良好、經濟快速增長的時期,銀行信貸需求旺盛,利差穩定且豐厚,銀行的盈利能力較強。此外,銀行還透過提供其他金融服務,如結算、匯兌、投資銀行、資產管理等,進一步拓寬收入來源,增加了利潤空間。

因此,在這一時期,銀行憑借其在金融體系中的核心地位,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並因此能夠為員工提供較高的薪酬福利。然而,任何產業的發展都會遵循產業生命周期的客觀規律。在產業發展初期,市場空間巨大,利潤水平整體較高,因此高薪現象較為普遍。但隨著產業的逐漸成熟,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利潤水平開始下降,維持高薪就變得愈發困難。銀行業也不例外。隨著金融市場的開放和競爭的加劇,銀行業的利潤空間逐漸被壓縮,降薪成為了一種必然趨勢。

其次,銀行降薪的根源到底是什麽?銀行業降薪的核心原因確實與當前業績的不景氣密切相關,具體來說:

一是凈息差收入開始持續降低。銀行的傳統盈利模式主要依賴於存貸款的凈利息收入,即存貸款之間的利差。近年來,由於貨幣政策寬松、市場利率下行以及監管要求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等因素,銀行的貸款利率不斷走低。同時,雖然存款基準利率相對穩定,但由於市場競爭加劇和存款產品創新,銀行為吸引和留住客戶,不得不提供更具吸重力的存款利率,導致負債端成本上升。這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下,銀行的凈息差持續收窄,直接影響其盈利能力。

二是居民的儲蓄傾向也發生了變化。在經濟不確定性增強、投資報酬預期下降的情況下,居民和企業傾向於增加儲蓄,使得銀行存款規模攀升。盡管存款增加看似有利於銀行的資金來源,但若不能有效轉化為利潤較高的貸款投放,反而會擡高銀行的付息成本。同時,實體經濟不景氣導致企業投資意願和償債能力減弱,貸款需求減少,尤其是優質貸款計畫稀缺,銀行放貸難度增大,且面臨潛在的信用風險上升。此外,部份借款人選擇提前償還貸款以節省利息支出,進一步減少了銀行的利息收入。

三是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也降低了銀行的盈利能力。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等因素亦對銀行業造成了沖擊。一方面,外向型經濟受到沖擊,相關企業貸款需求減少,銀行資產品質承壓;另一方面,政策要求銀行降低貸款利率、減免收費等措施,客觀上壓縮了銀行的利潤空間。這些宏觀經濟因素導致企業信貸需求減少,增加了銀行資產品質的壓力,進而影響到了銀行的利潤表現。

第三,銀行人的壓力卻在快速增加。銀行業務從增量時代轉向存量時代的背景下,確實給銀行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在增量時代,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市場需求旺盛,銀行業務規模持續擴大,利潤增長相對容易。然而,進入存量時代後,市場飽和度提高,經濟增長放緩,信貸需求減弱,資產品質壓力加大,使得銀行業績增長難度顯著提升。對於銀行人來說,這意味著他們需要在有限的市場空間中爭取更多的業務份額,以達成越來越高的業績目標,壓力自然陡增。

另一方面,在增量時代,由於市場規模不斷擴張,各銀行之間雖有競爭,但尚能共享市場增長帶來的紅利。而存量時代,市場蛋糕不再增大,甚至可能出現萎縮,這就使得銀行之間的競爭從「做大蛋糕」轉變為「搶奪蛋糕」。為了爭奪有限的客戶資源和市場份額,銀行人不僅需要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還要不斷創新業務模式,提升產品競爭力,工作強度和復雜性顯著提升。

在業績壓力和競爭加劇的雙重影響下,銀行人的收入穩定性受到挑戰。一方面,由於業務增速放緩,銀行可能采取降薪、減福利等措施來控制成本、應對利潤下滑;另一方面,由於績效考核與業務完成情況緊密掛鉤,業務難做導致許多客戶經理即使忙碌不堪,也可能面臨收入不達預期甚至下降的情況。這種「忙而無獲」的現象進一步加劇了行業內的內卷現象,員工為了保住職位或提升收入,不得不付出更多時間和精力去應對激烈的競爭。

因此,銀行金飯碗的時代正在發生變化,降薪只是表象,背後反映的是整個行業的深刻變革。銀行業需要適應新常態,積極尋求轉變與發展,而對於從業者來說,則要思考如何在這波變局中把握機會,實作自身的價值,乃至於如何在這個行業生存下去,這可能是每個銀行人必須要考慮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