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忽視了身邊最大金融革命—— 數位人民幣。
翻天覆地的變化,往往都是從最細微處開始。潤物細無聲,甚至讓你都沒有察覺。
在不遠的將來,數位人民幣全面普及開之後,一切現金流動的軌跡都將清晰的呈現在政府眼前。頂層可以時時刻刻的看到國民經濟執行的「CT」影像。
在這種技術的加持下,計劃經濟的效率一定更高。
計劃經濟是中心化運算。市場經濟是無中心化運算。不是去中心化,去中心是泛中心,市場是無中心。
但前提是整個分配系統的算力足夠,能保證統計結果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做到了這一點,顯然有中心化比無中心化要更好。
所以,計劃經濟才是社會經濟活動的高級形態。
曾經我們搞計劃經濟失敗了,那是因為我們也在摸索,剛從小農經濟解放出來,太不了解這種新的形態,沒有操這麽大盤子的經驗。
自私的基因
在【自私的基因】裏,道金斯提出是基因推動了前進演化。
每個基因都希望拼命的復制自己,越多越好。在這個過程裏面,無論是個體還是物種,它們都只是基因的載體。
復制自己的過程就是利用外界的物質與能量的過程。基因只有用最少的能量獲取最多的物質,才能實作自己的目的。
所以,從微觀上看,每個生命體都是控制能量支出的高手。
負熵生命
熱力學第二定律揭示能量只會被耗散,世界終將歸於無序。熵才是永恒。
基因也要面對熵的考驗。在形成宏觀生命體後,為了對抗熵,基因會為生命體安排一套能量控制系統。
經過千萬年的前進演化和淘汰,基因給每個生命體配備的能量控制系統自己非常成熟。身體組織需要多少能量,就配給多少能量,一點也不浪費。
像不像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
把全國(全球)經濟看作一個整體的話,市場經濟並不能讓這個系統的熵最低。反而會因為個體的無序,拉低整個系統的產出。在沒有整體排程的系統內,個體只為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服務,進行存量賽局。
如果系統中有一個「大腦」(排程中樞),對諸多經濟環節進行調節,讓整個系統有序執行,使系統內熵最低,這對系統來說無疑是最佳選項。那這種經濟形式就是「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是我們正確的選擇
我們曾經搞過計劃經濟,沒搞成,但這就說明「計劃經濟」落後嗎?
50年代的計劃經濟,死於資訊閉塞,死於排程滯後、死於管理僵化……歸根結底,死於生產力落後。生產力低,容錯率就低。一個環節出問題就會導致整個系統停擺。
所以就算「計劃經濟」有千般好,不適合當時的場景,也是白瞎。
從我們現在舉世無雙的全產業鏈看,當年選擇計劃經濟路線是對的,只可惜太超前。苦難的行軍下我們的父輩犧牲太多。我們試圖繞過資本和技術的積累開展社會主義改造,但計劃經濟卻因為底層架構的限制而變成千夫所指。
建國之初,滿目瘡痍。當年糧食總產量約1.1億噸,攤到5億人頭上人均只有200公斤。
工業基礎幾乎為0,全國工業基本集中在3個點上,東北幾個大城市、上海、廣州。產業工人只有1000萬出頭,工程師只有12萬人,其中只有4萬人合格。
基礎設施慘不忍睹。
外匯儲備基本為0——之前國庫的黃金、銀元、外匯早已經被禿子刮幹凈運到了台灣。
80%的國民是文盲,5億人口的國家每年的小學生——對,你沒看錯,每年培養的小學生只有67萬人。
最糟糕的是,北方大部份地區生態已經嚴重惡化。當年全國森林覆蓋率只有可憐的8.7%,而北方已經降低到不到5%。大量的樹木被砍伐作為燃料,平原地區基本看不到成形的樹木,幾乎所有的山嶺都是一片光禿禿的石山。
生態的惡化讓全國災害不斷——暴雨、幹旱、土石流層出不窮,那個時代兔子人民的平均壽命只有可憐的35歲。
急劇惡化的生態已經表明,一個農業社會的國家,5億人口已經超越了這片土地能夠承載的極限,按照自然法則,或者爆發戰爭,或者爆發生態災難,讓總人口自然淘汰到4億以下,才會慢慢恢復生態平衡。
過去這片土地幾千年來都重復著這個規律。
怎麽辦?
怎麽才能提高糧食產量,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
怎麽才能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延長老百姓的壽命?
怎麽才能根本上遏制惡化的生態,重建青山綠水?
所有的問題都指向一個答案:
工業化。
只有工業化才能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只有工業化才能不斷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
只有工業化才能遏制生態的災難(這一條可能有些人無法理解,你看到後面就明白了)。
只有工業化才能讓兔子站起來,實作民族的復興。
人類社會絕大多數問題的解決方案歸根結底就是工業化。
答案顯而易見,但是做起來卻千難萬難。
建立一個工業體系需要天文數位的金錢,需要海量的工業裝置,需要幾千萬熟練的產業工人以及幾百萬優秀的工程師……
而這一切,兔子都沒有。
但是兔子卻有經歷戰爭考驗具有鋼鐵般意誌的管理層,有著一個對5億國民進行高效動員的組織。
一切為了工業化!
在這個指導思想下,一套管理模式被設計出來:
缺錢?就搞高積累,勒緊褲腰帶,把每一粒糧食都省下來,投入工業化;
沒裝置?就向北極熊全面靠攏,再在東方之珠開一個口子,走私也要引進工業裝置;
沒人才?就大面積鋪開基礎教育,搞簡化字,快捷高效的傳播知識;
怎麽激勵優秀人才投身工業化?搞城鄉二元化,讓工人與幹部吃皇糧,拉開城鄉的待遇區別……
【苦難的行軍】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較低的生產力水平支配不了較高形式的生產關系。
但今時不同往日,5G、大數據、雲端運算的出現已經讓各種資訊暢通無阻;網格化的社會管理,讓頂層大腦對基本單元能做到如臂使指。
我們的生產力總和已經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我們是可以做到只靠少數人的勞動就可以養活全中國人的。
頂層一直在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現在借助於大數據、資訊化的普及,所有個體的需求可以讓雲端運算自動排程,合理安排生產、物流,用最小的成本把產品送到需要的人手中,做到物理上的按需分配,讓個人需求直接和工廠生產掛鉤,從而減少我們國家這個系統的內耗(熵),達到集體利益最大化。
這難道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