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看,印度的主要優勢是人口優勢。據聯合國預測數據,2023年印度有望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
問題是, 從全球現狀來看,人口大國大多不是經濟強國。 當前全球前十大人口大國,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史坦、奈及利亞、孟加拉國、俄羅斯、墨西哥。其中,只有美國算已開發國家,只有中國成功將人口數量變成人口紅利,實作了經濟的崛起,其他國家,都還只是人口眾多而已。
樂觀地說,落後意味著潛力巨大,但回顧經濟史, 在巨大的增長潛力和持續高增長的現實之間,似乎存在著不可跨越的天塹,成功跳躍者寥寥無幾。 二戰以來,從落後國家進階為已開發國家的數量屈指可數,其中,東亞國家數量較多,被稱作「東亞經濟奇跡」。
蘭小歡教授在【置身事內】一書中曾總結道,東亞經濟奇跡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政府幫助本土企業進入復雜度很高的行業,充分利用其中的學習效應、規模效應和技術外溢效應,迅速提升本土制造業的技術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這固然是要求有為政府,其實背後還隱含著全球化紅利。
東亞國家的崛起,無一例外都趕上了全球化的紅利,後發國家得以充分發揮低成本勞動力優勢,從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入手,一步一步進行產業升級,從落後國家邁向已開發國家。
中國的崛起,離不開人口紅利、制度變革紅利、全球化紅利等三大紅利,缺一不可。 就印度而言,先不說人口結構的問題(受教育程度低、婦女就業率低、種姓制度等)、制度變革的潛在阻力(中央政府威權不足),單說全球化紅利,就基本決定了印度不可能重復中國走過的道路。
根本原因就是這一輪全球化已經走到盡頭,世界正步入逆全球化時代。隨著逆全球化的到來,也很大程度上封堵了其他人口大國依靠全球化紅利逆襲的希望,這其中也包括印度。
在吳敬璉等編著的【中國經濟新方位:如何走出增長困境】(2017)一書中,將現代經濟全球化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90~2001年,全球人均GDP增長率是2.7%,我把它稱為普遍享受全球化紅利的階段;
第二個階段,2002~2008年,全球人均GDP增長率是8.8%,我把它稱為是全球非理性繁榮的時期;
第三個階段,2009~2015年,全球人均GDP增長率下降到了1.1%,全球化開始式微。
近年來,美國為打壓中國,更是在全球貿易上大做文章,大大加速了逆全球化時代的到來。 在逆全球化時代,成本和效率不再是決定商品競爭力的唯一標準,那麽人口大國的低勞動力成本優勢也就被大大削弱。
另外,隨著工業制造步入人工智慧時代,智慧制造大大降低了對人力投入的依賴,且人口品質重於人口數量,工程師紅利重於人口紅利。 在即將到來的智慧制造時代,具有龐大工程師數量的中國依舊有能力維持其制造業有利競爭,而後發國家僅僅依靠人口數量已難以取而代之。
總之,時代大環境變了,低成本勞動力優勢也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而且某種意義上,卻缺乏有效的社會組織能力和產業承接能力,人口眾多是負擔而非資源。
我們常常講人力資源,不僅僅指人口數量和人口結構(年齡結構、教育結構、收入結構等),更包括產業結構、基礎設施、制度文化等隱含條件。若缺乏合適的產業結構,往往不足以創造充足的就業機會,人口眾多對應的只是失業人口眾多,是負擔而非資源。而產業結構的形成,又涉及到資源稟賦、營商環境、企業家資源、資本配套、基礎設施配套、國際貿易格局中的相對優勢等等條件,大多需要時間的沈澱,不以人力為轉移。
比如美國,一心想要制造業回流,但制造業有悖美國的資源稟賦和相對優勢,便事倍功半、困難重重。
就印度而言,對制造業也是垂涎三尺、野心勃勃。早在2014年,莫迪政府就推出了「印度制造」戰略,計劃到2020年將制造業的GDP占比提升至25%,為此,莫迪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制造業的政策,包括但不限於:
1、透過稅收、補貼和政府采購等手段鼓勵制造業在本土發展。如在手機及零部件、電動/混合動力車及零部件等行業分階段征收關稅,鼓勵本土制造。中國幾家手機廠商,就是在這段時間為享受相關稅收政策紛紛在印度設廠的,但結果卻是「印度掙錢印度花」,大多交了罰款。
2、鼓勵外商直接投資,提高審批效率。結果上看,外商投資大部份流入了服務業,制造業的吸重力有限。數據顯示,2014-2022年,60%的外商投資選擇了服務業,制造業占比僅為24%。
3、最佳化基礎設施和營商環境等。同樣是說得好聽而已。數據顯示,2021年印度的637萬公裏公路中,路況較好的國道占比僅2%。就營商環境而已,印度是出了名的政策多變,讓人防不勝防。據統計,2014-2022年,超過2700家跨國公司關閉了在印度的子公司或辦事處。
從數據上看,「印度制造」戰略非常不理想,制造業的GDP占比不升反降。2022年,已降至13.32%,距離25%的目標越來越遠。
進入2023年,受益於全球地緣沖突,逆全球化加劇,印度成為歐美國家轉移產業鏈的重點區域,再次吸引了全球目光,成為香餑餑。莫迪政府再次不失時機地繼續在基礎設施、營商環境、稅收補貼等方面發力,鼓勵和吸引外資在印度投資設廠,希望做大做強印度本土制造業。
但過往種種,尚在眼前,想要改變,談何容易。要成為世界工廠,印度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中間不乏天塹與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