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怎麽用地圖來加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2016-05-29財經

這是一幅世界地圖

圖中紅圈圈住的國家和地區占了世界經濟總量的大半部份,同時也是世界上綜合實力最強的幾個國家地區所在。

這裏面俄羅斯是個例外,這個國家另外說。

藍圈圈住的部份為波斯灣、紅海地區。

世界上熱點的事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基於這幾個圈圈發生的。

以中國為例,中國近些年提出的一帶一路,本質是為了打通中國這個圈圈和歐洲、波斯灣兩個圈圈。

有人說現在是地球村,這幾個圈圈早就通了。不然我們怎麽買阿拉伯的石油,歐洲又怎麽買我們的MADE INCHINA。

確實,這個路早就通了,不過通也要看怎麽個通法。現在這個通法並不是我們理想中的通法。

現在的通法大致是這個樣子的:

大致梳理一下,就是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吉布地-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中國

或者波斯灣-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中國

現在應該理解為什麽索馬利亞的海盜總是打擊不完,要在吉布地搞基地了吧?

這兩條路如果不考慮其它地緣政治因素,單純從地理的角度看,無疑是最佳的選擇。海運運量大、成本低,路線也是所有海運路線中最短的。

但如若加上地緣政治因素,這條路就沒那麽完美了。

埃及控制著蘇伊士運河,這個國家跟中國的關系還好,似乎可以放心。

但是美國的力量可以輕易投射到這裏,中國卻做不到,而且美國還早早就在這裏埋了一根釘子。

伊朗控制著霍爾木茲海峽,這個國家目前也湊活。雖然兩面三刀,但在與美國關系極差的情況下,伊朗整體上與中國有較多的共同利益,短時間內可以放心。

接下來的印度洋是兩條路匯聚的地方,這裏可就沒那麽好玩了。

印度像一把利劍插入印度洋中,第五艦隊更是這裏的海霸王,這兩倆國家對中國可沒那麽友好。在目前沒有完全撕破臉的前提下,中國的航路安全還能暫時得到保障。可是一旦沖突爆發,印度和美國隨時可以在這裏切斷中國的海上生命線。

在後面是南海。南海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保障中國的能源安全,更能掐日韓的咽喉以及震懾南亞諸國。

也因此,經略南海對中國的意義不亞於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我們先從「一路」說起。

希臘的港口、吉布地等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布局。但毫無疑問海上絲綢之路中最重要的兩個國家是巴基史坦和緬甸。

圖中兩條綠線穿過巴基史坦和緬甸,把中國跟印度洋連在了一起。第一條綠線隔開了印度,第二條路隔開了勢力錯綜復雜的南海。

巴基史坦和中國的外交關系被描述為「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這個措辭在全世界所有國家中獨一無二,是可以信任並且致力維護的。

但緬甸這邊就比較麻煩了。

這是網上隨便搜的一張緬甸民地武勢力的分布圖。可以看出,緬甸國內軍閥林立,可謂是爛攤子一個。

可是緬甸的地理位置對中國來說又極為重要。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在我們沒能整合南海之前,一旦南海有變,我們可以越過南海,從緬甸進入印度洋;另一個是一旦印度洋被印度掐斷,我們從緬甸投射的力量可以和從巴基史坦投射的力量一起夾擊印度。

正因為緬甸對中國十分重要,從中國的角度看是十分希望緬甸政局穩定的。但緬甸目前的政局形成有著深遠的歷史原因,並且有多方力量角力的因素,政局走勢顯然不能完全如中國所願。

事實上緬甸局勢有太多中美印的因素,許多民地武背後也都有這些大國的影子。如何處理與緬甸政府、緬甸軍方勢力以及各個民地武組織的關系將是中國在緬甸破局的關鍵(之前便有中緬輸油管道被破壞的事情)。

緬甸本是個無足輕重的小國家,只是因為地理位置對中國來說十分重要才在這裏單獨提出來。關於中緬問題我們後面再講,這裏先說一下緬甸旁邊的另一個大國,同時也是印度洋上最重要的大國——印度。為什麽先說印度呢,主要還是因為中緬關系的根本還是中印問題以及中美問題。

我在之前的地圖上畫了三個大圈圈一個小圈圈,三個大圈圈是世界上經濟密度最高的三個地方,一個小圈圈是海灣石油國家。其實這裏還應該再畫兩個圈圈,一個是俄羅斯,一個是印度,這是另外兩個對世界局勢有重要影響的國家。

目前看來世界上有成為超級大國潛力的國家,除了中國之外,就剩下俄羅斯和印度了。英法日德這些老牌已開發國家,雖然目前綜合國力還排在世界前列,但是因為國土面積和人口的原因,在當今世界秩序下已經失去成為超級大國的可能性。

而印度有世界排名第七的領土面積和世界第二(也可能是第一)的人口數量,具備了與中美角逐的最基本條件。印度橫亙在中國與歐洲、波斯灣之間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上,可以說它的地理位置遠遠比巴基史坦、緬甸更為重要。

但是為什麽要舍印度而求巴基史坦、緬甸呢?

當然是因為印度這個國家是求不來的,與中國還是競爭的關系。中國經略巴基史坦、緬甸主要還是針對印度的。

印度的地理環境是相當得天獨厚的。

從陸地上看,印度西邊有蘇萊曼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北邊有喜馬拉雅山脈,東邊有若開山脈,其它區域都被海洋包圍。在不需要應付海上威脅的古代,印度只需要守好西北角的開伯爾山口就可高枕無憂。

我們常說中國的位置得天獨厚,西南有青藏高原,北方是無邊無際的荒漠,南邊是未開化的煙瘴之地,東邊是一望無際的大海。但是這個環境比起印度來,還是差了不少。

在地理上,印度所在的這片地方被稱為南亞次大陸。就是說印度這塊地方原本是與歐亞大陸是分離開的、類似澳洲的一塊大陸。後來因為板塊漂移的原因跟歐亞大陸緊緊地粘合在了一起,印度周圍的那些山脈就是板塊擠壓造成的褶皺。

這塊地方有點遺世獨立的意思,四周銅墻鐵壁,還扼住了印度洋的咽喉,又足夠大還適宜生存,有十幾億人口。任誰有了這些基本盤後都不會沒有點大國野心。印度總理尼赫魯就曾經曰過:印度要麽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嗎消失。

然而,地緣環境不是地理環境,不是一成不變的。印度在這片桃花源裏渾渾噩噩地過了幾千年,人種都不知換了多少茬,終於要成為一個國家了。老主子英國作為資深攪屎棍豈能看不出印度那點小心思?於是「蒙巴頓方案」出來了,「印度」這塊地方變成了印度和巴基史坦兩個國家。

另一邊,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青藏鐵路修到了拉薩,高原公路四通八達,原本是天塹的青藏高原變成了通途。甚至於在青藏高原上擺上一門火箭炮,就可以打到新德裏。

這就造成了印度在地緣政治上的三個困境:

1、蘇萊曼山脈把印度的死敵巴基史坦圈了進來,再也不是印度的屏障,而是成了巴基史坦的屏障。

2、青藏高原同樣不再是印度的屏障,反而成了懸在印度頭頂的達摩凱瑞斯之劍。

3、印巴分支之後,印度主體和東北部僅有一條狹窄的西裏古裏走廊相連線,北方大國如果在此地出兵,可以輕易掐斷印度與東北七邦的聯系。

如此一來,印度的三條地緣困境竟然有兩條與北方大國直接相關了。

為了更直觀的感受下這種困境,我在網上搜了一幅印度的立體地形圖。(當然,這種圖為了追求更直觀的效果,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比例尺是完全不一樣的,這點需要註意一下)

喜馬拉雅山南麓,海拔陡然從6000公尺降到幾百米。這本應成為隔絕中印兩國的銅墻鐵壁,卻因為科技和經濟的雙重發展,成了只向中國單獨開通的二極體。中國可以透過鐵路公路網源源不斷地把重火力運到青藏高原,隔壁就是富饒地恒河平原,戰鬥機更是一個俯沖就到了首都新德裏......更何況中國這邊還有個位於南麓地墨脫訥!

反觀印度,即使以下攻上,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打過來,面對地是什麽?上千公裏的無人區!

這麽大範圍的戰略縱深,我是印度我也絕望啊!

不知大家看出來了,中國對印度的地緣優勢,完全是建立在西藏是中國的一部份之上的。那麽印度想要破局,就會在西藏上面下功夫。只要西藏脫離了中國,那怕並沒有被印度控制,印度的戰略壓力也會減少一大半。而如果印度能控制青藏高原的話,位於中國大陸幾何中心得蘭州天水一帶以及作為中國戰略大後方的四川盆地都會成為邊疆前線,中印之間戰略態勢就會易勢。

所以,印度為什麽對ZD勢力這麽上心,甚至不遺余力的支持呢?

前面我們說了印度在地緣政治方面相對於中國的劣勢,那印度有沒有什麽優勢呢?

當然有。

這個優勢就是印度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得益於海運相對於陸運和空運在運力和成本方面的巨大優勢,世界貿易中一大半以上都是透過海運完成的。而印度洋恰恰就在亞歐、亞非貿易的十字路口上。由於印度特殊的地理位置,只要海軍實力足夠,便可輕易控制印度洋航線的咽喉,進而控制中國、日本、南韓、東南亞諸國乃至整個亞洲的黃金水道。

隨著中國經濟重心東移,海洋在中國國家利益中占的比重越來越高,而印度洋航線更是重中之重。印度橫亙在這條航線的最中間,其潛在的威脅是很明顯的。

可以預見的是,這種威脅還會不斷增長。

這是因為印度的基本盤決定了印度不可能在國際甘心做一個沒有存在感的國家,而是會不斷地擴張自己地影響力,試圖把更多地地區劃進自己的勢力範圍。今天的印度已經完成了對北邊一眾小國的整合,再往北則是無論國力還是地緣都遠遠強於自己的北方大國;西邊的巴基史坦則是一塊蒸不爛錘不扁偏偏又處處跟它作對的巴基史坦,這兩國幾乎徹底鎖死了印度向西邊、北邊投射影響的可能性。

那印度就剩下了最後一條路:東進。

東邊是什麽?

緬甸,還有南海。

另外,印度洋上的潛在威脅可不止是印度一家,還有大名鼎鼎的第五艦隊。

沒錯,到美帝了。

本來想隨便說點的,說著說著就成世界格局了。這種宏大敘事對我這個如假包換的農民工來說挑戰太大了。不過既然說到這裏了,還是試著繼續說下去吧!

美國號稱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並不止表現在GDP有多高,科技有多發達,有多少航母,有多少核彈。對我們來說,這個‘超級大國’更具體的表現是我們在面對任何國際問題的時候,都繞不過美國這個門檻。

不僅如此,中國面對的許多國際問題根本上就是中美問題。

美國作為超級大國,其影響力布滿全球每一處角落。而中國作為新興國家,當利益從自己的二畝三分田不斷往外擴張的時候,中美的利益沖突就越來越多的出現。

想想看,在我們還很弱小的時候,印度洋上的美國軍艦跟我們有什麽關系?

可是到了今天,我們要從波斯灣進口石油,我們要向歐洲出口工業產品,我們要和非洲的黑叔叔做生意,印度洋已經成了我們的咽喉,別人在這裏隨時可以把我們掐個半死。

由此,基本可以得出一個不太嚴謹的結論: 國力的增長必然伴隨著利益的擴張。

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增長,必然對美國的霸權產生挑戰。這是美國的根本利益所在,必然迎來美國全面圍堵和遏制,這才是中美最根本的矛盾。什麽意識形態、文明沖突在國家利益面前都是浮雲。

好了,在展開美國這一部份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一下美國在全球的軍事基地分布圖,欣賞一下真正超級大國的風采:

看看什麽叫全球布武,什麽叫超級大國。那些認為中國已經成為超級大國的朋友們,你慚愧嗎?我們在網上討論中國能不能打贏美國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我們預設的戰場是在中國的家門口,而美軍是從遠隔萬裏的大洋彼岸趕來。

一個是全球投送,一個是區域拒止。這中間的整整差了一個太平洋。

你把戰場設在美國西海岸,你還沒到達戰場就全軍覆沒了。

然後重點看一下美國部署在中國周圍的基地群:

然後把這些基地在地圖上連上一道線:

眼熟嗎?或者,耳熟嗎?

這不就是第一島鏈嗎?

前面我們說,印度洋上的美軍第五艦隊是除了印度之外中國海上生命線的另一個重大的潛在威脅。但顯然,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的手筆遠不是一個印度能比的。一個島鏈就把中國的出海口全鎖死了,與這個島鏈相比,第五艦隊的威脅甚至不值一提。

中國在中美對抗的大環境下,要想在地緣方面不至於太被動,破除島鏈便是當務之急。這個優先級要高於印度洋的利益。

破除島鏈有很多方式,有政治上的,有軍事上的。

政治上的方式,主要是使用外交、經濟等手段拉攏處於這個島鏈上的重要國家,迫使其在中美對抗中站在中國這邊,或者至少保持中立。

軍事上的方式,就是升級武備,保證在可能出現的對抗時做到區域舉止。

但是要真正打破地緣政治上的劣勢,這些還遠遠不夠,我們必須得控制兩個關鍵節點:一個是台灣,一個是南海。

如果把第一島鏈比作美國得鐵桶陣得話,那這兩個地方就是這個陣得陣眼。控制住了這兩個陣眼,第一島鏈不攻自破。一方面在東邊撕開了一個大口子,一方面控制住了東南亞諸多宵小。

第一島鏈上這些島嶼是客觀存在的,當外部力量強大而我們的國力弱小的時候,島鏈就像不可逾越的牢籠,把中國困在了內海當中。但是一旦我們力量足夠強大,沖破了封鎖,甚至整合了島鏈上各方勢力,那島鏈就成了中國天然的屏障,成了中國的海上護城河。

所以,地緣環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雙方力量的此消彼長動態變化的。正如前面我們說印度地緣環境的時候,青藏高原本來是印度的銅墻鐵壁,後來隨著中國國力的增長反倒成了印度最大的威脅。

有了這個結論,現在我們來看看美國的地緣環境:

從地圖上來看,美國地緣環境的一個大的特點是本土離舊大陸很遠,東邊隔了一個太平洋,西邊隔了一個大西洋。

這個特點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美國相對許多國家處在一個相當安全的環境中,整個美洲除了美國之外沒有強力力量,美國完全可以把整個美洲大陸當成它的後花園。其它國家無論是要在新大陸發揮影響力還是要威脅美國本土都需要跨越太平洋或者大西洋。

壞處則是它要影響舊大陸的話要比舊大陸上的其它大國要困難的多。其對舊大陸的影響力主要是透過在關鍵節點的位置部署軍事基地來實作的。

這些軍事看似強大無比,但這種強大都是以美國無與倫比的強大國力為基礎的。一旦區域內出現足以匹敵美國實力的勢力,單憑這些星星點點分布的力量是絕對無法與之匹敵的。

但是我們知道歐亞大陸被稱為世界島,是整個世界的重心。一旦美國的力量被新勢力逼出舊大陸,美國就只能退守美洲,遍布全球的基地就成了無根之木,美國的霸權也就土崩瓦解了。

另一方面,國力強大到美國這般程度,利益便遍布全球,需要與國力相匹配的軍力來保障這些利益,這就是美國全球布武地原因。強大的國力促成了強大的武力,強大的武力又保障了強大的國力。這兩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 全球霸權成了美國最核心的利益。

因此上,對於任何可能會挑戰美國霸權的國家和勢力,美國都會不遺余力地全方位打擊和遏制。這是中美之間最核心的矛盾。

在地緣政治上,美國的戰略重心其實在歐洲和中東。原因無它,控制了這兩個區域就控制了全球經濟的命脈。

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東亞漸漸代替西歐成了歐亞經濟的火車頭。

更重要的,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的國力與日俱增,已經隱隱出現了挑戰美國霸權的跡象。於是美國便有了「重返亞太」戰略。待到川普上台,更是開始全面遏制,甚至試圖修好俄羅斯聯手壓制中國崛起的勢頭。

(不過隨著拜登的上台,美俄關系又涼涼了。俄烏戰爭開始後,兩國關系徹底惡化,俄羅斯又一次成功地吸引了美國地註意力。不得不說,中國這些年來地運氣還真好。)

我們觀察一下分布在這個島鏈附近地國家和地區,大致有:俄羅斯、北韓、南韓、日本、台灣、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柬埔寨、泰國這些,我們一個一個說。

這裏俄羅斯因為屬於全球大國,影響力不止亞太這一片,所以踢出來後面單獨說。

先從北韓說起。

2015年,中國舉行了一場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的閱兵。南韓總統樸槿惠跟俄羅斯總統普亭一起登上天安門城樓,標誌著中韓關系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階段。正當人們以為兩個國家會越走越近的時候,中韓關系卻急劇之下,一夜跌到了冰點。

事情的起因就是美國要在南韓部署薩德。

美國在南韓部署薩德,為何會引起中國如此強烈的反對呢?

限於篇幅原因,這裏就不詳細介紹薩德系統了,有興趣的可以百度一下。這裏我們只是簡單的推想一下,如果美國把薩德部署在北韓,中國又會是怎樣的反應呢?

幸好北韓並不是美國的小弟,在北韓部署薩德這件事幾無可能。但由此也可以看到北韓對中國的重要性。

國人對北韓最大的印象可能都來自於抗美援朝。也正是因為北韓對中國如此重要,所以當年一窮二白的中國才毅然決然地跨過鴨綠江,向著挾二戰余威而來地以美國為首地「聯合國軍」發起了沖鋒。才有了「用鮮血凝成地友情」。

時至今日,北韓其實一直在刻意淡化中國人民誌願軍在韓戰中的作用。

這其實是必然的事情,一個國家要是靠別人才打贏立國之戰的政權其執政基礎是要打一個很大的折扣的。

相對於它的兄弟兼鄰居南韓,北韓的政治要獨立的多。無論是中國還是俄羅斯,能對北韓施加的影響都遠遠不如美國對南韓那般。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中,除了少數幾個可以作為棋手的國家外,北韓在政治方面可能是最獨立的,當然北韓也為這種獨立性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裏需要稍微展開講一下。

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一個農戶種幾畝地,養幾只雞、兩頭豬,就差不多可以關起門來自己過日子。當然有些生活必需品如衣服、鹽之類的還是要透過交易來實作。

而到了現代社會,如果大家都關起門來自己過日子,那差不多一大半的人都要被餓死。

無它,社會的發展就是不斷朝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方向走的。一個國家如果脫離全球化自己玩,那顯然領土越大人口越多的國家越能玩得溜。領土越大資源越全面,人口多則意味著能支撐更多的細分領域。

當然,科技、教育、經濟等水平的影響也很大,但領土和人口是屬於基本盤層面的東西。

北韓這個國家,被國際社會封鎖了這麽多年,早就適應了關起門來自己過日子的生活。這種國家,假如中國完全切斷了與他的聯系,它自己甚至也能勉強運轉。

它不怕經濟倒退幾十年,它不怕餓死幾百萬人,這是它的政治相當獨立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是大國對小國的影響力並不止是經濟手段,還有更簡單粗暴的武力手段。

所以北韓想維持自己的獨立性,僅僅靠不怕封鎖是沒用的,必須有相當的自衛手段——這是北韓實行先軍政治的根本原因。美韓聯軍要是從三八線那邊打過來,政權都不在了,還談什麽獨立自主?

但是政治獨立並不是以鄰為壑,並不是自絕於國際社會,更不是想要經濟停滯,社會倒退。它需要與別的國家交流,但是交流尤其是與大國交流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大國的影響。這就需要北韓在兩者的權衡中做出一定的妥協。它的悲哀大概就是生得一個棋子的命,卻有了一顆棋手的心。

前面我們假設了下薩德部署在北韓的情況,為什麽要做這個假設呢?就是為了更直觀的感受北韓對中國的重要性。

【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被視為同盟條約,這個條約,每二十年,自動續期。1980年中蘇同盟結束之後,北韓是中國唯一一個同盟國,這種待遇連被稱為「巴鐵」的巴基史坦都享受不到。真的是因為北韓人民與我們「血濃於水」嗎?

我們不妨開啟地圖看看:

從地形圖上看,從北韓到肥沃的東北平原,僅僅一江之隔。而且東北平原與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幾乎連成一片,整個中華腹地都幾乎陷入無險可受的局面。

以北韓的國力,自然是沒這個能力的。但是一旦北韓倒向域外大國,整個北韓半島就會成為威懾中國安全的絕佳彈板。當年日本人就是這麽幹的。

所以我們對北韓就是:允許你獨立自主,但也僅允許你獨立自主。

——

好了,各位朋友們我又回來更新了!

這個回答停更快兩年了吧!最初是因為疫情無所事事寫的,疫情結束後就沒多少時間去寫了。每次開啟知乎看到這個貼文又多了一堆收藏,還有一些催更的留言,就會覺得這麽停著也不是事情。還是盡力抽出時間來寫吧!

——

那現在該說到南韓了吧!

南韓這個國家是很特殊的,位於中美俄三國角力的最前線,文化上與中國同屬儒家文化圈,政治上卻受美國的控制。

韓朝在地理上是一體的,但是在當今地緣政治格局上,卻被人為地分成了兩個部份,這是一個對立統一的整體。因此,南韓這一部份,其實並不是單純的說南韓,而是上面北韓部份的拓展延伸。

因為北韓半島是海外力量染指東亞大陸的一塊絕佳的彈板。前進一步即可控制東北,再南下便是廣袤的華北平原和華東平原,這幾處便是大半個中國最菁華的部份,控制了這些部份便足以掐死中國,也能輕易掐死俄羅斯的東頭。

因此無論在大陸上的俄羅斯中國,還是域外的美國,都希望把北韓半島控制在自己手裏。即使這個目標實作不了,那最低限度也是不能被對方控制。

可以這麽說,在如今的國際政治格局下,北韓半島是世界三大政治勢力交鋒的重要戰場。

從美國的角度看,美國自二戰之後立威,執資本主義國家之牛耳。當時面對的是一個兩極世界的格局,要對付蘇聯這個龐然大物,還要防備中國這個瘦死的駱駝,北韓半島無疑是最佳的橋頭堡。只要掌控北韓,就隨時可以對中蘇發動致命一擊。中蘇也就不得不分出巨大的精力來應付北韓方向的威脅。

從俄羅斯(蘇聯)和中國的角度看就恰恰相反了。北韓半島被美國勢力染指,在中俄看來那便是芒刺在背。中國有句俗話,叫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更何況這個他人還不是一般的他人,而是一頭兇煞的惡虎。

而且中俄兩國的關系也很奇怪,彼此各自心懷鬼胎,卻又不得不因為共同的強大敵人而暫時地聯起手來。有點像三國裏的吳蜀,看起來像聯盟,卻又不得不防備對方的背刺。

這大概就是就是北韓半島如今格局形成的真正原因。美國要控制北韓壓縮蘇聯的戰略空間,而蘇聯自然不願意。兩個大國之間的針鋒相對與互相妥協形成了南北韓並立的局面。及至韓戰爆發,這是打破了兩個勢力之間的平衡,所以很快兩方勢力都很快下場了。

不過彼時新中國成立,為了自己的戰略空間,也參與到了這場多方角力當中。最終的結果,半島格局又恢復到了戰前。

有句名言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我不妨狗尾續貂一下,戰爭同樣是政治的證明。就韓戰的結果來看,如今的政治格局下,北韓半島如今的局勢是最穩定的,它是各方勢力經過多次角力後達到的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

但是這裏說的穩定也只是一個相對的說法,是相對於烏克蘭、敘利亞、巴勒史坦這些混亂的熱點地區而言。因為本身處於多方角力的中心,北韓半島是不可能真正處於穩定狀態的,除非其中某個勢力在這塊區域達到了決定性的優勢。

我們說北韓要比南韓獨立自主的多,也是相對而言。因為地理位置對大國而言太過重要,處在這種位置上的小國是無法真正做到獨立自主的。本質上,北韓僅僅是中國與美國勢力之間的緩沖帶而已。在大國的棋盤上,小國註定就是棋子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