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國內動力電池產能過剩已引發諸多擔憂,但今年上半年的擴產潮依舊洶湧。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動力電池企業在國內外新投建計畫超50個,總投資金額超1902億元,規劃動力電池產能超626GWh。
01 頭部玩家加速擴產,攤薄成本
頭部企業的投資動向總能引發更多關註,今年上半年,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電池巨頭都在加緊產能布局。
6月18日,由寧德時代控股的北京時代電池基地計畫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開工。作為寧德時代在華北地區的首座電池工廠,該計畫分兩期建設,計劃2026年投產,為北汽、小米汽車、理想汽車等車企的新能源汽車配套。
7月20日,寧德時代洛陽基地一期計畫電池工廠正式投產,第一個麒麟電池在洛陽完成封裝。此外,寧德時代洛陽基地二期計畫已經開工建設,進一步擴大高端新能源電池產能。未來,洛陽基地全面建成達產後將形成千億產值,並帶動上下遊配套企業和服務業協同發展。
另一動力電池大玩家比亞迪上半年動作也不小。今年1月,比亞迪(徐州)鈉離子電池計畫啟動,計畫投資高達100億元,將專業從事優質鈉離子電池電芯及相關Pack配套產品制造,預設年產能高達30GWh,技術覆蓋儲能、新能源汽車等多元市場。
7月8日,比亞迪與深汕特別合作區完成比亞迪汽車工業園三期計畫簽約,總投資65億元,建設電池pack線及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工廠。
今年上半年,百億級動力電池計畫依舊多達6個,涉及的企業包括比亞迪、億緯鋰能、力華電源、巨電新能源以及孚能科技。 動力電池行業資深人士楊光輝 分析,可以明顯看到,頭部企業上半年都在忙於擴張產能。
眼下,頭部企業要做的是保持領先優勢,一是技術優勢,二是成本優勢。在動力電池從液態電池向固態電池邁進的路上,目前各大企業還未實作質的突破,從技術儲備來看,頭部玩家之間的差距並不大。因而,頭部企業更多將目光放在品質提高和成本控制上。在技術突破之前,最好的成本控制方式,就是透過產能擴張來攤薄成本。
「頭部企業的產能相對優質,更容易獲得好計畫,使得產能利用率提高,良性迴圈之下,就讓頭部企業更具成本優勢。」楊光輝說。
02 固態電池成頂流,泡沫待擠
今年以來,固態電池概念持續火爆,國內外各大車企、電池供應商、科研院所的技術競爭持續升溫,固態電池量產大戰一觸即發,這自然也成為各大電池企業投資布局的重點。在眾多計畫中,巨電新能源100億元的計畫與湖南久森安高的年產30GWh的計畫尤為矚目。
2月29日,山西孝義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山西鵬飛集團有限公司、福建巨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舉行年產10GWh固態鋰電池及PACK制造生產計畫簽約儀式。各方將投資約100億元,在孝義經濟開發區建設固態鋰電池及PACK制造生產計畫。
5月20日,久森新能源與四川安高合作,並舉行固態電池中試啟動儀式。該計畫計劃分三期實作固態電池研發生產和上市。一期已於6月18日開始實作量產,二期總投資20億元建成15GWh產能的動力固態電池生產線,三期計劃再投資30億,擴產至30GWh,年產值達到200億元。
楊光輝指出,固態電池技術的真正突破和商業化落地,將會徹底顛覆目前的電動汽車行業。可以說,固態電池是一把讓電動汽車真正走進千家萬戶的鑰匙,其市場前景和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但固態電池的成敗在於電解質,其產業鏈培養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在技術取得很大突破的前提下,到2030年,固態電池的市場占有率能達到5%~10%就很不錯了」。
產能投入,意味著研發已經成熟,有可量產的產品,但現在的固態電池技術遠未成熟,甚至有部份企業還在用虛標和偷換概念的方式炒作,「目前,動力電池產業鏈的水準參差不齊,我們不缺少電池產能,缺少的是優質產能」。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產業鏈的良好發展又需要產能擴張。所以產能擴張與否、何時擴張,成為一種賽局。
在楊光輝看來,如比亞迪、寧德時代等企業,基於強大的研發能力和綜合實力而進行的產能投資,是正向擴張,但對於只是跟風、想要吃幾年市場紅利的企業而言,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謹慎布局。
「有人把眼下動力電池行業比作當年的房地產行業,這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大量的原始資本湧入,催生動力電池市場產生了大量的泡沫,但電池與地產不同,這畢竟是一個技術領域,企業應該用技術視角來科學評估產能布局,否則泡沫終將被擠出。」楊光輝說。
03 鈉電池計畫上馬,成色幾何
鈉電池依靠低成本、資源豐富以及特定效能的優勢,被視為有望打破鋰資源瓶頸、實作電池成本下降的重要選項,也是今年上半年企業布局的重點之一。
除了比亞迪的大手筆布局,3月,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山陽鎮與明陽智慧、贏古科技在寶應縣政府舉行年產2GWh鈉離子電池計畫簽約儀式。該計畫總投資10億元,形成年產2GWH鈉離子電池的設計產能,計畫投產達效後,可實作年開票銷售10億元。
3月,常德昆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5GWh鈉離子電池產線計畫在湖南省常德市開工。4月,湖南鈉能時代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高效能鈉離子電池及Pack系統產業化計畫入園,計畫總投資10億元,分兩期實施,計畫投產後,預計產值40億元/年。
楊光輝指出,2022年前後,因為電動汽車行業快速發展導致電池一時供不應求,加之無良商家的炒作,電池用碳酸鋰價格暴漲,一路狂奔至60萬元/噸上下。為了緩解用鋰緊張,資源豐富的鈉被認為是鋰的替代品,鈉電池一時間熱度攀升,不少鈉電池計畫建設開始醞釀。計畫從籌劃到落地需要時間周期,今年上半年的不少鈉電池計畫都是當時策劃而來。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碳酸鋰價格一路回落,最近甚至跌破8萬元/噸,與此同時,鋰的回收利用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在此背景下,鈉電池還有未來嗎?
楊光輝分析,從長遠來看,鈉電池一定是一條值得關註的技術路線,但從最近幾年來看,企業最關註的是投入能否換來利潤。鈉電池的商業化套用需要整條產業鏈的建立,然而在鋰價大跌的當下,行業是否還有動力花時間和金錢來構建鈉電池相關產業鏈,存在不確定性。如果產能擴張不能換來財務收益,對一個企業的長期發展將相當不利。
今年3月,科翔股份就決定終止【新建6GWH鈉離子新能源電池計畫投資意向合約書】。此前,該公司曾計劃投資20億元用於建設鈉離子電池及材料新能源工業園。
誠然,鈉離子電池是未來儲能電池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也許提前布局這一領域有望在新能源電池領域搶得先機。但鈉電池是一個新興的產業,可能還需要更多的研發才能實作大規模商業化套用。楊光輝認為,市場瞬息萬變,動力電池企業要培養強大的戰略主見和糾錯能力,要能審時度勢地看清技術和市場趨勢,清醒判斷自己何時該入場、何時該抽身離開。
文:郝文麗 編輯:黃霞 版式:王琨
給小編加個雞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