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雖然使用更先進的制程,但是容易積熱
大家也不用噴台積電的工藝不行,誰TM做到4奈米誰也是那樣,短期內無法突破。
舉一些普通人不太了解的例子
我們拿到一台新筆記本,或者一顆CPU要做測試的時候,一般用的是基準測試,有幾個特點:
- 每個測試時間不長
- 即便時間長(半小時)的也不會全域滿載
所以在這些測試裏面根本就發現不了AMD積熱的問題,短的測試如CPU-Z不到30秒結束戰鬥,長一點的Cinebench一般也不會超過10分鐘,就算手賤要做迴圈測試也不會超過20分鐘,真手賤超過了20分鐘發現問題了還得找補,你拿到那個垃圾成績甲方會給你錢嗎?下次都別合作了。
而且誰特麽吃飽了測試上面的30分鐘迴圈測試啊?因為一個CPU要全部測試下來如果做得比較細致的話基本要超過24小時,那就是3個工作日,如果按一天6小時的理想化來算就是4個工作日。
一般我們做烤機測試這個講實話是越來越水的,很多博主就測個5分鐘結束戰鬥,我測ROG的產品的時候廠家是明確要求測試要超過25分鐘以上,因為人家說了只有測試25分鐘以上才能體現ROG優良的散熱,那個測試結果基本就是非常的穩定,不會中途後期突然降頻,這個就很厲害了。
兩條線是紅色(增強模式),綠色效能模式
可以看到上面在10分鐘的時候觸發了風扇設定曲線,有一次小波動,後面就很穩定了。
所以有些問題日常中很難發現,只有使用時間長了,有時候非要好奇和深入一下可能就遇到了。即便遇到了一般都是怪筆記本散熱不好,哈哈哈哈。
看看廠商做了什麽
有些東西其實很簡單的,大家知道一些公開的資訊,比如以Intel為例,基本上萬年的溫度墻是100°或者99°;但是這些年來AMD的溫度墻是在不斷下降的,現在基本是87°~95°左右。不敢上去了,上去了要瘋狂,拉都拉不住,因為廠商肯定很清楚積熱的問題。
但是如果過多的幹預電源管理,跑分就沒法打Intel了,比如以執行緒撕裂者為例:
它只敢用台積電的7nm制程,不敢用更低的,更低的更容易積熱,溫度墻也是95°。所以我一般建議是如果你要選擇AMD的處理器,不要看它的TDP功耗不高,感覺能效比很好,但是也要配一個力大磚飛的散熱器,前期沒事後期頂不住啊,頂不住就可能導致這顆CPU體質下降了。
所以日常我們可以看到AMD的遊戲基準測試中效果更好,但是你敢和Intel一起迴圈測試超過3小時嗎?其實也不用3小時,就簡單的【CS2】給我玩1小時,你用遊戲++抓包看,看看誰頻繁降頻的次數多。這個可不是什麽超級3A遊戲哦,咱們把垂直同步關閉了,釋放最大潛能,玩1小時。都允許上最高規模的散熱器。
而Intel因為使用10nm或者Intel 7制程,散熱就相對更好了,不會明顯的積熱,所以現在Intel玩的啥呢?來超頻吧,Intel可以超到9GHz,雖然這種超高頻率超頻沒有意義,但是Intel是可以很容易上6GHz以上穩定工作的,只要散熱壓得住。
然後你也會發現明顯的AMD單核打不過Intel了,因為單核的時候Intel也是大核心,但是頻率更高。大家都是x86明顯就是誰頻率高誰說話響亮。大小核心的問題就是排程問題,這個排程更多就是作業系統來決定的,所以只要Windows和Intel配合的好,大小核必然未來可期,其實作在已經很好了。
有一說一
不過一般情況下由於PC和遊戲本的散熱通常都不會太差,所以一般不會出現積熱引起的問題,但是你要拿輕薄本去高負載工作,個人更簡易選擇Intel,尤其是這一帶酷睿Ultra的集顯效能上來了。以前你還吐槽人家集顯不行,玩不了CS2,現在可以了啊,輕松1080p平均幀150fps。
比如新款靈耀14 1.2公斤不到,不到7000元真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