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什麽東西你可以接受二手的?

2020-04-05汽車

鋼琴啊!冷知識, 不是因為便宜而選擇二手鋼琴,而是二手琴普遍比同品牌新琴好。 這個肯定是挑戰大多數人認知的,但想要了解真相的可以繼續往下看。

根本原因:市場巨變

1、二戰後高檔琴銷量暴跌

施坦威最大的歐洲對手,貝西施坦二戰前巔峰時期穩定產量 三四千 台,二戰打得德國都快成廢墟那幾年年產五百台。第二大的對手博蘭斯勒,巔峰時期穩定的年產 兩三千台 ,二戰最慘那幾年年產接近一千。

這還沒完, 當年僅僅在柏林一個城市就有接近800家鋼琴工廠 !對,工廠!不是琴行!而現在柏林也就8個琴行,0個工廠。

戰後好幾十年這兩個品牌都只能年產 幾百台 ,貝西施坦被美國鮑德溫收購那二十年短暫的年產一千台。

這段時間是中檔琴銷量崛起的時代, 包括雅馬哈、卡瓦伊、德國的Seiler、Sauter、Schimmel等等,但是,

2、1990年之後中檔鋼琴銷量暴跌

雅馬哈60-80年代僅僅日本工廠就 年產二十多萬,全球還有6個工廠,日本美國×2英國加拿大台灣。現在年產兩萬不到,全球只有3個工廠 ,印尼生產廉價琴供全球,杭州生產中國大陸特供琴。

卡瓦依 80年代年產10萬,現在1萬

德國中高檔品牌Seiler Schimmel Sauter 7/80年代年產5000-10000,現在年產500-1000

上面說的頂級品牌,博蘭斯勒1988之後年產 沒超過250 ,貝西施坦現在年產 300左右 (不算對標雅馬哈價位的academy系列)。

總結一下:

2010年之後所有中高檔品牌年銷量都只有巔峰時期的10%。 全行業只有施坦威除外,但同樣也只有巔峰時期的1/4,當年巔峰接近一萬,最近年兩千多。

二戰前幾百個品牌,80年代 德國幾十個品牌,日本幾十個,美國幾十個。現在大多都倒閉,德國不到10個,日本2個,美國2個。

所以導致:

1、這麽小的 產量無法平攤成本

2、 木材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遠超過物價(琴價)上漲 ,所以,新琴的用料工藝都是肉眼可見的下降。

二戰前頂級琴經常砍四五百年的老樹,紋路均勻,細密,聲音傳遞好,能量損失少,並且預設都是自然風幹5-10年再來做琴。現在只能說說,「我們砍的都是海拔多少多少米以上的樹」,送到烤箱烘幹,或者烘幹+自然風幹,全行業只有三個品牌敢明確說是自然風幹的。

而越做越差體現在:

1、音色大不如前,同型號越來越薄,越來越不通透

2、甚至耐久度都變差, 很多品牌買二手反而往往比新的問題少。 當年德國琴基本按照設計使用壽命100年做的,現在20到50年。並且有的品牌在這二十年的壽命裏小毛病小問題不斷,銷售會給你洗腦「哎呦餵,我們是高端的手工琴,用的天然名貴木材,很嬌貴的哦」,我就很想說「你們家二戰前產的琴很多都是調一次五年不跑音」。

並且從經濟角度考慮:

1、同樣價格能買到更好的琴(廢話)

2、新琴買回家第二天瞬間貶值30-70%,二手保值,甚至升值。我上一台立式琴2019年7400歐買的,2022年9500賣的,平均一年升值10%。當然2023年因為日元匯率降了,加上國內通縮,二手琴也跌了一些,但總歸比新琴跌得少得多得多。

風險角度:

1、二手行業魚龍混雜(廢話)

二手琴每一台不一樣,就像車,都是開了三年的,出租車跑了三十萬公裏,家用車跑了三萬公裏,完全不一樣。琴的好壞和型號年份太大沒關系,而是狀態,同一台琴,有的音樂學院琴練琴房裏面一天10個小時,砸了30年,和在家裏面孩子學琴之後閑置了三十年的完全不一樣。

2、新琴也會出現店大欺客的情況,身邊很多案例:

接近20萬的歐洲立式琴,低音木音,不承認有問題,不給解決,最後置換40多萬三角

14萬的立式琴,3個月出現4次問題,同樣不承認品質問題,最後花了40多萬換了最頂級的立式

新琴有些底子很差,經過很厲害的技師長時間調整掩蓋問題,展廳裏彈著不錯,但回家彈一陣就拉垮了

而以上問題,怎樣去辨別?

然後靈魂拷問:

買琴,需要考慮什麽, 品牌?音色?品質?價格?我可以說 音色和手感是最不重要的 麽?哪些方面對於哪些人群更重要?初學者?專業學生? 根據自己需求理性選擇適合的、夠用的,而不是被消費主義忽悠買高溢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