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搞新技術確實難,少搞反人類設計還是很容易的
猛塞大屏、猛砍實體按鍵的畸形路線,什麽時候停一停?
國產電動車這些年的進步有目共睹,優勢的三電繼續領跑,以前曾是短板的底盤現在也追上了
但是一堆車企不知道是中了哪門子邪, 中控螢幕上猛猛花錢, 15寸不夠搞16寸,一個屏不夠搞兩個三個; 實體按鍵一個比一個摳, 空調按鍵砍,後視鏡調節砍,方向撥桿砍,甚至換擋撥桿也砍。
然後就做出這種看起來【狂拽酷炫吊炸天】的內飾和人機互動,比如這兩張圖就是我最近試駕的某車型:
結果就是在車機裏翻了半天,二十秒過去了,後視鏡的調節入口還沒找到
每當這個時候,旁邊的銷售小帥哥小美女都會湊過來輕輕地說:
「先生,您可以試試用語音控制呢,非常方便快捷,我來給您演示一下」
「你好XX,我要調節左後視鏡」
【已經為您開啟調節後視鏡界面】
我承認, 一套做的好語音控制確實很便捷,手不離方向盤也有助於行車安全
但這些和放幾個實體按鍵沖突嗎?好像完全不吧?
這還沒說很多車上語音控制的問題:
——大部份的語音控制需要響應時間,部份做的差的語音控制甚至不支持喚醒詞和指令連說,進一步延長了響應時間
——打擾車內乘客睡覺
砍掉實體按鍵對於高頻控制的功能(調節空調、調節音量)來說都是debuff,而對於一台車的根本功能(換擋、打轉向燈、調節雨刷器、玻璃噴水除汙)來說增大了誤操作機率,影響行車安全
不管是為了營造所謂「科技感」,還是為了省那幾個鍵的開模成本, 猛砍高頻實體操作模組都是弊大於利的反邏輯行為,啥牌子都沒有資格來洗
推串流媒體沒問題,能不能給我一個正常用三片光學後視鏡的機會?
還是我最近去試駕的某台車,在上車時我調節了三個後視鏡,發現中間的後視鏡是收起狀態,像這樣:
銷售也看到了我的疑問,連忙解釋:
「咱們這台車有解析度非常高後置網路攝影機,方便您隨時檢視後方情況,倒車的時候也會自動開啟,不需要看後視鏡的。」
然後又【非常熱情】地幫我用語音呼出了後置網路攝影機的畫面。
我不甘心,還是把後視鏡拉了下來,結果只看到外面世界的一條窄縫。
因為這台車的後車窗,是這樣的:
這還不是最過分的設計,某車甚至做成了這樣:
這樣的設計,對行車安全有好處嗎?
後置網路攝影機的畫面要是常駐也就罷了,結果還不是常駐。合著駕駛員看後視鏡隨時判斷與後車的車距的需求,也要讓位於設計唄?
上面圖二所示的車還有一個更為逆天的配置(選配),直接用兩個網路攝影機取代了傳統的後視鏡片:
這東西也不是完全沒有優點,比如晚上光線非常暗的時候能自動提高感光度,讓駕駛員在螢幕裏能更清楚地看到兩側地情況,另外就是能「降低一點風阻」。
但除此之外我想不到別的任何優點。
至於有些車評人吹的「雨天更好用」,純粹是扯淡,這麽小的鏡頭,一滴水珠就能讓網路攝影機徹底變成瞎子,而且還沒有自動加熱除水的功能。
以至於這車開賣沒多久,網上已經出現了這種返祖操作:
不管你怎麽加網路攝影機,留著三塊正常的後視鏡,就是這麽困難的事情嗎?
因為網路攝影機可能存在的畫面延遲、故障導致的交通事故,你車企願意負責嗎?
隱藏式內外門把手,中看不中用
還是我試駕的某車型,它的外門把手長這樣,這個在現代電動車上已經司空見慣了:
這是這台車後門的設計(無電動門),給你三秒鐘,找到這台車從裏面關閉車門的把手位置:
是不是沒找到?
答案揭曉,在這裏:
這個內側門把手,我第一次靜態體驗的時候,就沒有找到在哪裏
和我一起去北京車展參觀的朋友,看到這台車的時候,也沒有找到門把手
外側隱藏門把手就不說了,用過的都知道多難受
而內側「隱藏式」門把手,也是很典型的只顧視覺高級感不顧使用便捷度的蠢設計
這種一眼就能看到的傳統設計,真就醜到那種不幹掉設計師就活不下去的地步?
連這台現在你能買到的最貴的國產車(500萬人民幣起步)的面向群體和設計師,都不覺得難看,你一個20萬的民用車在這和百姓較什麽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