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專家學者共議:做好家庭教育,要解決好哪些問題?

2024-05-01新聞
在4月28日-29日召開的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學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家庭教育學專委會」)2024學術年會上,來自家庭教育學專委會以及全國各地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一線教育工作者,圍繞「教育強國建設與家庭教育理論創新」這一主題進行了交流探討。
會上,據家庭教育學專委會名譽理事長趙石屏介紹,家庭教育學本科專業設定於2022年申報成功,各高校已經開始撰寫相關教材。
家庭教育學專委會名譽理事長趙石屏在年會中致辭。本文圖片均由 主辦方 供圖
與專家學者就當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家庭教育學科發展現狀、家庭教育相關調查研究發現、家庭教育學科發展與做好家庭教育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等交流了看法見解。
專家學者們認為,做好家庭教育,需要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當前需要針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之間出現斷檔脫節、沒有形成育人全鏈條的現象,健全社會教育資源有效開發配置的政策體系。而在家庭教育學學科建設中,亟待解決概念界定、學科定位及性質、研究取向、研究範疇等問題。
與之同時,家庭教育要順應時代發展變化,數位時代要培養孩子的思維創造性和批判性,家長不應逼孩子死記硬背,不能過早消耗孩子的元氣。
中國家庭教育學發展現狀如何?
澎湃新聞從家庭教育學專委會了解到,自去年該專委會成立以來,在學科體系構建、理論與實踐研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家庭教育學專委會名譽理事長趙石屏介紹,專委會的組織架構已基本完善,從最初的26所成員高校已發展到目前的81所高校、300多名會員,還有大量碩士、博士研究生作為後備力量。
科研方面,家庭教育知識體系還未形成理論框架,希望十年之內可以形成初步的理論框架。專委會成立以後集中力量對適應現代、適應中國的家庭教育學的理論框架也進行了系統研究,並組織專家學者編制了2024年課題指南。人才培養方面,家庭教育學本科專業設定於2022年申報成功,各高校已經開始撰寫相關教材。學術交流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舉辦了各種國內外學術會議。平台建設方面逐步建成了宣傳平台、數位平台、社會服務平台等。專委會也積極參與了家庭教育行業職業資格標準的制定工作。
趙石屏表示,作為中國家庭教育學科建設的主力軍和正規軍,專委會要秉承大學使命,為完成家庭教育的學科建設努力奮鬥。
年會上,上海師範大學副校長李曄介紹,在家庭教育學科建設方面,上海師範大學開設了家庭教育專業課並獲批國家級精品課程共享資源課,還面向全校師範生開設了家庭教育微專業,提升了師範生的家庭教育理念和育人技能。
上海師範大學副校長李曄致辭。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姜恩來在會上表示,家庭教育理論創新是推動家庭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環節,相關專業研討要突出政治性、堅持學術性、強化服務性、註重創新性。他希望專委會堅持主動正面發聲,積極引導輿論,推動家庭教育學科的高品質發展。
中國高教學會家庭教育學專委會理事長、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繆建東呼籲,學者們要努力強化家庭教育的教育強國擔當,充分認識家庭教育的新質生產力價值,大力推進家庭教育的永續發展。他認為,新質生產力代表的是新的技術、新的價值、新的產業和新的動能,家庭教育學科建設要持續推進家庭教育實踐的創新,積極回應國家戰略需求和社會需求,重新構建大學、學科、人才與社會的關系,要主動感知新變化,調整新定位,註入新動能,激發新潛能,尋找新方法,探尋新路徑。他還建議,高等院校積極開設家庭教育相關課程,「大學能夠育人,也能建家;從大學中理應走出建設社會的棟梁,也應走出和諧家庭的建設者」。
中國高教學會家庭教育學專委會理事長、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繆建東講話。
家庭教育相關調查研究,有哪些新發現?
年會中,多名專家學者分享了自己或團隊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調查研究發現,並就做好家庭教育、家校合作以及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等方面提出了觀點、建議。
深圳大學教授劉國艷分享了一些調研數據。其中,一份面向55000余名幼兒家長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60%的家長有家庭教育指導的強烈需求,而指導服務渠道中,學校和老師是家長首選的主要渠道。在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內容需求上,「心理健康知識」遙遙領先,其次是「親子溝通的知識與技巧」。
劉國艷指出,幼兒家長對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方式的需求呈多元化分布,對專業性、系統性的指導需求最高,比較青睞豐富、富有趣味性的指導方式,對線上或線下一對一形式的個人化指導的需求也較大。
在另一份針對1089名幼稚園管理者和4010名教師的調查中,77.1%的管理人員認為很有必要對教師進行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培訓,90%教師認為自己需要接受相關培訓。但現有指導培訓與教師培訓需求存在較大差距,不能滿足教師的培訓需求,離實作協同育人中各個系統既獨立執行又相互關聯的1+1=>2的效能增效尚有差距。
經過對長三角地區中小學校長家校合作領導力的調查,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郁琴芳發現,校長家校合作領導力水平隨著學段的升高而遞減,女性校長的優勢比男性校長更明顯,中年校長領導力水平更為突出,高學歷、正高級、以及接受過家校合作專題培訓的校長領導力水平更高,但普遍存在重務虛輕落實、重結果輕過程、重常態輕危機的現象。
郁琴芳在其論文中指出,校長如何引領學校與家庭、社群建立合作夥伴關系,成為破解家校合作困境的關鍵點。家校合作中校長的關鍵作用和綜合影響力主要體現在構建家校合作願景、營造家校合作氛圍、推動家校合作實踐、發展家校合作團隊和加強家校危機管理五個方面。
上海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學院院長李燕研究發現,疏離的家庭關系、父母自己玩手機的低頭行為、用電子媒介當保姆、過度幹預等因素都會導致孩子沈迷於螢幕並且引起心理適應力的問題。李燕建議,教育部門和社群合作開發家庭教育資源包,提供給父母關於如何有效監管和引導兒童媒體使用的策略和工具;學校定期為教師提供關於兒童媒體使用和網路安全的專業發展培訓,幫助他們辨識網路沈迷的早期訊號,並有效介入;學校和社群應聯合舉辦父母教育工作坊,提升父母的媒體素養和教養策略;教育機構應推廣積極的媒體使用案例,向父母和教師展示如何利用媒體工具促進兒童的學習和發展,從而減少消極使用的影響。
安徽師範大學教授辛治洋,同時兼任安徽師範大學附屬小學校長,他關註到「流動性」這一理解家庭教育的新框架。辛治洋指出,流動性是現代中國家庭的普遍特征,流動家庭是現代中國家庭的代名詞,家庭教育的流動性框架與現代治理的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等原則一脈相承。
他認為要研究家庭「點」「網」雙主體、流而不散的原因,關註現代家庭教育的流動性危機,在家庭與社會多維而又立體的互動關系中,將這種流動性及其後危機置於中國社會的整體結構、文化傳統、制度體系和綜合治理中予以考察,才有能形成較為全面和客觀的科學認識和政策支持。
此外,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張永與其課題組成員基於對532篇新聞報道的文本挖掘發現,家校互動和學習關註是媒體報道的高頻詞,小學階段和校外培訓機構是關註的焦點。張永指出,在媒體報道中,家長擔當了「成長的合作者」「學習的支持者」「情感的陪伴者」「健康的守護者」等四重責任。他建議家長要全面提升家庭教育素養,力求做到具備參與決策、課題分題,合理期望和全人教育的意識和能力。
做好家庭教育,要解決好哪些問題?
年會中,不少專家學者指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家庭教育學學科建設等方面還有一些問題有待理順和解決。
上海高等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汪歙萍表示,中國家庭教育面臨如教育功利主義、從業人員職業素質良莠不齊等諸多問題,做好新形勢下家庭教育學研究非常重要。針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之間出現斷檔脫節、沒有形成育人全鏈條的現象,她呼籲要健全社會教育資源有效開發配置的政策體系。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康麗穎指出,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構建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已經成了政策熱詞,民生熱議和理論熱點;而機制建設著力要解決的現實困擾是六個「不」,即教育目標不一致、教育關系不協調、教育資源不共享、教育責任不共擔、教育功能不互補,以及由此導致的人的發展不全面。她認為,必須著力整體提升家長協同育人能力、加強校家社協同組織與功能建設、資源傾斜分配助力弱勢群體、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促進校家社貫通提升育人品質。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康麗穎在年會中作學術報告。
針對家庭教育研究呈現出的理論與實踐相互掣肘的現狀,山西大學教授侯懷銀認為,家庭教育學學科建設目前亟待解決概念界定、學科定位及性質、研究取向、研究範疇、研究方法等問題,亟須完善學科建設的內在學理制度和外在學科建制,處理好學科建設中家庭教育學研究與家庭教育研究的關系、家庭教育學研究與家庭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家庭教育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以及家庭教育學的中西關系,樹立超學科思維,增強家庭教育學學科建設的使命感,做到學科自主、自立、自信、自強、自尊和自覺。
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童星認為,家庭教育學的學科內容包括開放性、實踐性和科學性,過度執著於傳統學科評價標準將導致學科的自我禁錮、封閉僵化和快速式微。在知識快速遷移和方法多元交融的背景下,應加速家庭教育研究的學科化轉向。為此,他建議,第一要以問題為中心,透過科學化的研究促進學科化發展,逐步形成自身知識體系;第二要由外促內,以外部建制搭建家庭教育研究平台,匯聚學科建設力量;第三要理論聯系實際,開展循證家庭教育實踐,提升家庭教育學科合法性。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邊玉芳指出,家庭教育心理學研究發展迅速,呈現出六大趨勢:一是把家庭作為一個整體關註,關註家庭各個子系統的相互影響,研究更具生態化;二是追根溯源,多層級地探討父母養育狀態的影響因素;三是關註家庭教育的文化差異;四是重視縱向追蹤研究,提高解釋與預測發展的能力;五是研究範式從「以變量為中心」向「以個體為中心」轉變,揭示個體的差異性;六是結合新方法和新技術,揭示家庭教育中的基因—腦—行為機制。
基於這些趨勢,邊玉芳提出,要高度重視基礎研究,緊跟國際前沿,及時更新知識體系,將科學研究成果進行轉化套用,加強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完善教材體系建設,開設更多相關課程,開展多種形式科學普及,為構建中國特色家庭教育指導奠定堅實的科學基礎,讓每一個家庭和孩子受益。
此外,河南大學教授王振存指出,家庭教育亟待專業化高品質發展,但尚未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導致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社會協同育人不夠等問題。他呼籲,要切實把家庭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像對待義務教育、高等教育一樣給予重點支持,切實提升家長的教育素養和能力,從而為教育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長期從事教育戰略規劃的專家、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高書國指出,血親是家庭之本,是家庭教育的第一內容。家庭教育是一種個人化差異化的教育,沒法追求公平胡效率。他認為家庭教育哲學研究的是家庭教育的起源本質、實踐特征和發展規律,應該成為一種發展的、有生命的哲學,是一種智慧之學,知識之學和實踐之學。高書國強調,要進一步發揮中華優秀家教文化中「家正而天下正」「父以子為本,子以父為本」,構建面向未來具有中國特色的家庭教育哲學。
數位時代,家庭教育的重點是什麽?
隨著數位時代的到來,人工智慧、大語言模型等技術的發展也受到學者們的關註,並引發學者們對如何做好數位時代家庭教育的思考。
年會中,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範國睿談到,教育源於家庭,教育學的發展經歷了從兒童教育學到終身教育學、從知識教育學到發展教育學、從學校教育學到系統教育學、從實體教育學到虛擬教育學、從無邊界學習的混合教育學到大語言模型輔助學習的教育學的時代轉向。未來,教育學的建設與發展,將直面人工智慧的挑戰,走出以確定性知識的教與學為核心的傳統教育學框架,深入探討人類利用人工智慧輔助學習、健康成長與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問題。
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範國睿發言。
家庭教育學專委會顧問、高教社副總編韓筠認為,不管時代如何變化,教育的本質功能是育人。面對數位時代的教育變革,家庭教育專業建設和理論創新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嵌入數智化思維。教與學的範式以及教師的角色和定位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師生均需要培養和具備較好的資訊科技素養和能力。
同時,韓筠對家庭教育的專業建設和理論研究提出建議,包括進一步厘清學科概念和認知、完善家庭教育的知識體系、對應家校社協同提升家庭教育研究的內涵、研制家庭教育的標準體系和指南等;並建議有規劃成體系地建設家庭教育教材、課程和數位教材以及學術著作,並輔之以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的融合。
江西師範大學教授吳重涵提出了現代家庭教育學的15個基本命題假設理論,如家庭對兒童的影響快速增大而父母教養的直接作用相對減弱、家庭中兒童成長的過程是社會機制和心理機制的統一、親子關系呈現生物內容減弱和社會內容增強的現代性趨勢等。
針對現代家庭教育的核心化、網路化、下行式兒童中心主義、數位知識化、玩耍時間被結構化安排等5個特點,吳重涵強調,要註重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對環境的適應力和有愛心這樣的自治性人格,並指出研究證明,這「黃金三條」可顯著減少心理疾病,同時可顯著提高學業成績。
家庭教育學專委會顧問、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楊雄在題為「在人類越來越像機器、機器越來越像人類時代,如何培養下一代」的發言中,對比了人類大腦和人工智慧不同的優勢和缺陷。
楊雄指出,今天最稀缺的能力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要了解大腦的特性,要培養孩子的思維創造性和批判性,不要逼孩子死記硬背,不要過早消耗孩子的元氣。
澎湃新聞記者 程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